幼儿园中每天必须要处理的事情就是幼儿的告状行为,假如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予理睬,不但会伤害幼儿的自尊心,而且会使幼儿产生压抑感。但是如果鼓励、教唆、袒护孩子,久而久之,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幼儿也会向老师打报告,会逐步养成幼儿窥探他人秘密的不良心态,缺乏责任心和羞耻心。由此可见,告状行为不但会花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幼儿的成长和幼儿园教育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因此,研究幼儿告状行为及应对策略对于提升幼儿园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 相关研究显示,幼儿告状是由道德意识的刺激产生的,3岁以后,幼儿的道德水平逐渐发展,在4-5岁时期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他们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会要求其他幼儿的行为符合他们认知的道德规范,如果幼儿有违反规则的行为,他们就会向老师告状。 1.告状行为具有普遍性 在幼儿园中,不管是在小班、中班还是大班,都能听到幼儿的告状声,小班可能相对较少,中班的告状行为是最为明显的,因为这一时期幼儿已经有了一定的道德认知,需要其他幼儿的行为符合规范,否则就会向老师告状来维护公平。 2. 告状行为的多样性 “老师,他打我”,“老师,他不给我看书”,“老师,他拉我衣服……”,此起彼伏的告状声,各种各样的告状原因,由于幼儿认知能力有限,还不能很好的掌握用协商、帮助。沟通交流等友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因此,就需要老师的帮助,来协调幼儿之间的矛盾,或者寻求老师给出一个解决的办法。 3. 告状行为有频繁性 在幼儿园时期,幼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模仿性强。一旦有一个幼儿形成了告状习惯,其他幼儿也会跟着收到影响,也会跟着告状。有时候,一个幼儿告状,老师没有及时处理,其他幼儿也会跟着向老师告状,哪怕他对告状的事情一无所知,只是听到别的幼儿向老师告状,就会跟着其他幼儿一起向老师告状。这种行为就增加了幼儿园中告状行为的频繁性。 二、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分析 1.幼儿的认知程度 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出于对不合适或错误行为的担忧和不安。幼儿逐渐建立起对事物的评价标准,认为好的事情应该得到表扬,而不好的事情应该被惩罚。当发现有人做了他们认为不好的事情时,他们可能会感到担忧和不安。在大人的教导和鼓励下,他们选择告状行为,试图维护他们所理解的正义和公正。这种告状行为是幼儿道德观念发展的体现,他们开始意识到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并希望通过告发错误行为来维护正义。 2.幼儿的希望通过告状行为得到教师或者家长的认可 社交角度也是幼儿告状行为的一个重要成因。幼儿告状行为可能是为了建立自己与老师或成年人的关系。通过对其他孩子的行为举报,他们可能会获得老师或其他权威人士的注意和赞赏。这样的回应会增强他们的自尊心和社交技能,并提高他们在集体活动中的地位。幼儿可能希望通过告发其他幼儿的错误行为来获得教师或家长的关注和认可,以增强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此外,告状行为也可能是幼儿在面对与他人的冲突或争执时,试图通过成人的帮助来处理问题,从而建立自己与成人之间的亲密关系。 3.家庭环境的影响 家庭环境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在有些家庭中,若儿童是独生子女,收到家长的溺爱,可能会使幼儿形成自私、任性的性格,幼儿在成长过程中无法自主解决问题,就会产生告状行为,期望通过告状解决问题,或者获得家长和老师的认可。另外,有些家长可能在教育过程中,给孩子传递一个错误的观念,就是有事情就找老师来解决,而不是尝试教会幼儿学习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从而进一步增加了幼儿的告状行为 4.幼儿希望通过通过承认的力量来解决问题 群体环境也是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重要因素。在幼儿园等集体活动环境中,幼儿可能会学会使用告状行为来解决冲突或争端。当他们在集体中遇到不公平或受侵犯的情况时,可能会感到无力和无助,因此选择通过告状借助成人的力量来解决问题。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告状行为并非总是积极的。过度依赖告状可能会对幼儿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教师和家长应该积极引导幼儿学会合理沟通,教育他们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见,让他们知道除了告状外,还有更好的方法可以解决问题。 |
留 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