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上,我正带着小朋友们一起画线描画。这时,有两位小朋友趁大家画画时,在座位上你推我打。在这个活动单元完毕后,我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询问。“刚刚小朋友们在画画时你们为何打闹?“我们没有打闹。”他俩竟然不承认。我问全班小朋友有没有看到他俩打闹,大家都说看到了,并大声喊:老师,罚他俩站到前面去!不给上音乐!不许吃饭!等等。 看他们的神情个个欢呼雀跃,异样兴奋。我不禁陷入了思索。孩子为什么会有这种幸灾乐祸的心理?我想或许这和老师的训练观、儿童观发生了偏向有关。由于老师平常在训练活动中有意或无意地有过这种批判幼儿的行为,如孩子打闹得出格时,老师有时会沉不住气,表现出简洁、粗暴的训练方式,这就给孩子留下了印象。孩子有好仿照和喜爱顺应教师的心理,于是在发生同类现象时,孩子为了讨好教师就会说出这样的话。被指责的孩子在班里会觉得自卑,得不到敬重而心理压抑,从而不喜爱上幼儿园乃至影响孩子的身心进展,而指责别人的孩子,刚开头,并不懂得幸灾乐祸,但长期这样,也会进展成为一种习惯心理,成为一个自私、狭隘的人。 因此,老师在平常的训练活动中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训练观、儿童观,平常要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既敬重孩子,又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其次当孩子犯错时,要有正确的看法和艺术的方式,耐烦引导,悉心训练,如提示孩子换位思索,和孩子共同分析犯错缘由。有时问题看似出在孩子身上,其实还是要追溯到老师的训练,“从孩子的行为看老师的观念”这话很有道理。 比如今天晨间活动在进展户外嬉戏时,大家都玩得特别快乐。这时,我突然听到“哇”的一声大哭,原来是小丁把欣欣给撞倒了,小丁不以为然地说了一句“对不起”就要分开。看到这一情景,我知道小丁并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后果。他认为自己说声“对不起”就行了,就跟他没关系了。所以,应当引导他用行动来赔礼。于是我连忙叫住了他,并伸手将欣欣小朋友轻轻扶起,一边哄着一边问:“你为什么哭呀?” 欣欣说:“疼。” “小丁跟你说对不起了,你还疼吗?我有意惊奇地问。 “疼。”欣欣不解地答道。 听了欣欣的话,我问小丁:“你摔过跤吗?”他点点头。 “你摔跤时有什么感觉?” 小丁低头说:“疼。” “那你疼时盼望别人怎么样呢?”我又问。 “揉揉。”他想了想,小声说道。 然后蹲下去伸出他的小手给欣欣揉一揉,还把她身上拍打洁净,嘴里还说着“真对不起,还疼不疼?我给你吹吹。”他这样一来还真见效。刚刚哭得很厉害的,竟然不哭了,嘴里还说着:“没关系,我不疼了。“观察小丁仔细地在做这件事,我摸着他的头对他说:“你看,光说声对不起,欣欣还在哭,说明她还疼、还委屈呢。你帮她拍拍土,揉一揉,这样关怀她,她的痛苦就减轻了。她也很快地谅解你了。所以,以后不当心碰了小朋友除了说对不起,还可以帮他减轻伤痛。这样,小朋友就会谅解你的。” 看着他俩跑走的背影,我想,老师在处理孩子之间的一些偶发的不开心的事情时,光训练孩子说“对不起”是不够的,还应当利用这个时机对他进展移情训练,让他看到自己的行为给同伴造成的影响,使他们可以站到同伴的角度去思索,真心地表达歉意。 |
留 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