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4日

六种会给孩子内心带来伤害的爱

2016/5/25 17:13:41

    现代社会中流行的先进教育,除了强调给孩子自由外,还强调对孩子无 条件的爱。作为家长,因为不确定自己是否曾经获得过无条件的爱,所以他们不能明确这种无条件爱是什么样的形式。

    在通常的情况下,人们很相信自己的感受,以为爱就是内心的那种被自己认为爱的感觉,当那种爱在我们内心中激荡的时候,我们就会做一些能够表达这种爱的行为。我们会认为自己做的所有事都对对方有好处,都是在爱对方。实际上很多人在爱的感觉引领下为被爱的人做的事却是对对方不好的。

    比如,一位妈妈下决心一定要把全部的爱给孩子,于是每天精细地盯着孩子,满足孩子所有的要求,结果使孩子无法独立发展,而且变得没有力量,甚至使孩子的智力、心理都发展滞后,而妈妈抱孩子也抱出了肩周炎。由于所有的焦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忽略了先生,使得夫妻间的感情也破裂了。于是每天心情不好,悲愤交加,最后造成孩子发展滞后,将来无法正常生活,而且连一个完整的家也没有了。妈妈也成为了一个不快乐的妈妈,不断地把不良情绪散发在孩子的生活中,影响了孩子的心理。

六种会给孩子内心带来伤害的爱

公式化的爱

    这样的人一般内心有爱的想法,却不知道怎样用行动来帮助孩子,也不去修炼自己,使自己找到真正的心灵深处的爱。只会用大脑想象出一种爱的模式,需要用的时候就把这种模式照搬出来。一般这样做的母亲都可能对自身隐藏的某些习性不认可或感到恐惧,或者认为自己不能自然而然地爱孩子,认为自己的心力不足,没有力量再去爱孩子,所以就会用一种公式化的爱来驱除自己的恐惧,使自己认为已经在爱孩子了。

    比如:一个妈妈上了一天班非常的疲劳,而在夫妻的关系中,先生又不能用爱给她足够的力量,所以她无法在回到家后获得舒适的爱和深厚的关怀来补充自己的能量。这位母亲不想让孩子看到自己不良状态,又因为成天这么忙碌没有更多的心力和时间给孩子而感觉到愧疚,于是这位母亲决定每天必须拿出40分钟来陪孩子玩,并且给孩子爱。

    原本一脸疲惫的她,走到家门口时,这个妈妈就会挺起胸,让笑容回到脸上,然后走进家门。看到孩子正在那里玩耍,于是爱的感觉来到心里,接着就冲到孩子面前,用超级快乐和超级亲切的状态对孩子说:“哇,宝贝,妈妈回来啦,你在玩什么呢?”然后这位妈妈有可能会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孩子的游戏中并占据了主导地位,同时自己非常欣赏自己的能力,认为自己能创造出那么有意思的游戏,使孩子更加快乐。

    时间到了,妈妈该去做自己的事情了,告诉孩子应该去找奶奶,妈妈要去做事了。这时孩子就会感觉到非常失落,就像被惹起了大馋虫,又不能吃的那种人,内心会感觉到非常委屈和悲凉。不满和不愉快就会积压在孩子心中,慢慢地就会只要跟妈妈在一起,就会找机会发泄情绪,胡闹,或者软塌塌的没有力量,不愿意自己工作,只等着妈妈回来,和妈妈一起玩。

    如果孩子不能从这种爱中获得真正的心灵涵养,就会像隔鞋搔痒,使孩子感受到烦躁和不满足,于是孩子精神空乏,没有心力,表现出不断索取爱和物品的行为,遇到一点事情就会大发脾气或哭泣。

求助型的爱

    自己从小被娇生惯养大的,或者家庭状况非常糟糕,使得自己惧怕面对任何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在内心中很希望有人替自己去抵挡一切并把自己保护起来。但是,一个成年人无法被人时时刻刻这样保护着,总是要遇到一些挫折和冲突,这让他们感到活着非常困难和不安全。在内心中,这种需要被保护的欲望会转化成对孩子的行为。

    这种妈妈经常把孩子抱在怀里,动不动就抚摸孩子,眼睛露出非常关怀和同情的神情。内心有种强烈的情感:只要跟孩子在一起,坐在孩子身边,就有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感受到非常美好幸福的感觉。所以她们的眼睛总是盯在孩子身上,把孩子抱在怀里就什么都不需要了。这种情况是妈妈在需要孩子,而不是孩子需要你,妈妈是在拿走孩子的可爱,填充自己的力量,而不是在给孩子力量。

    由于成人的怀抱让孩子感觉很舒适,同时孩子能够接触到的只有成人的身体,所以每当成人抱着孩子的时候,孩子就处于神游状态,手、眼、耳朵、身体都不动。时间久了,被抱着就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模式,由于没有使用感觉器官,孩子对自己的身体和自己的能力都没有认知,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活动和探索给自己精神带来快乐,所以也不需要探索和工作,更不需要游戏。

    到了两岁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孩子对身边的群体氛围没有感受,对别人与他的交往也不理解,无法自己进入工作状态和探索状态,会持续地做一个重复动作,如果没有人干涉,会一直做下去。他们甚至分不清自己的妈妈与别人妈妈的区别,还有一些甚至是妈妈站在身边都没有认出来。

    到了三岁多,在孩子需要说话的时候,他们却不知道说话是要与别人交流的,所以经常在自言自语。他们经常眼睛看着天空的某一个角落,出现神游状态,如果没有人干涉他们,他们会整整一上午都处于这种状态。他们的发展严重滞后,是被家长不正当的爱害成了这个样子。

    当母亲把自己软弱无力传导给孩子,孩子也会感到自己没力量,于是害怕离开成人身体,不肯走向独立。这种爱等于剥夺了孩子独立的需求,使孩子严重依恋成人的身体,不去探索和工作,制约了孩子的发展,使孩子也成为没有心力的人。

焦虑型的爱

    内心已有焦虑的伤痕,当有孩子后就会将焦虑源转移到孩子身上,不停的在孩子有关的事务上寻找可焦虑的事情,不断要求孩子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某些状态,以缓解自己内心的焦虑。凡是与孩子有关的事情,一概都不放心,所以每天找到各种细节去为孩子担心,以为是在爱孩子。

    这类家长只要离开孩子就会想:“会不会有人欺负我的孩子,孩子会不会哭了,没人管啊。”成天担心,见了孩子就急不可待地拷问孩子。如果孩子掉了两滴眼泪,马上就没有由来问孩子说是不是有人打你了?有人欺负你啦?把所有的可能性都说一遍。每天把所有受伤害的机会都说一遍,等于训练孩子寻找使自己受伤害的机会。

    这对孩子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孩子会因此成为受伤害的狂想者,会变得对伤害非常敏感,将来一旦成为受害者,就会愤世嫉俗,认为社会对他不公,这样的人很难创造幸福生活,因为他们已经把自己练习成一个受害者,他们几乎与幸福生活无缘。

仆人型的爱

    这种家长心中有一种模糊的爱的感觉,一般都对家人给自己的爱不满,有被爱的欲望,但不知这种感觉如何实施,以为什么都满足孩子,像对上帝那样对待孩子就行了,他们把爱理想化了。

    这样的孩子一旦进入群体,也会以高贵的身体与群体交往,由于很少顺应与别人,所以不能感受到别人的需要,也从来不知道应该怎样服务与别人,这样就会被群体排斥,对于孩子来说,莫名其妙的被人不喜欢,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于是就会逐渐地以为自己不好,自己是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进而在社会中变得极其自卑和萎缩,或者霸道,蛮不讲理。回到家里,却对家里亲人极其暴虐和强势,以缓解白天所受的压抑和受害感。

偏执袒护型的爱

    这样的家长,他们认为爱就意味着成天围着自己的孩子转。他们始终在孩子附近,稍有点什么事情,他们就可以马上飞去救火。他们一点都受不了孩子成长中的烦恼和必须要经历的困难。你永远可以看到他们在为孩子这样那样的事而忙碌着。他们总是能及时出现,把孩子从各种各样的困难中解救出来,使孩子基本不用面对困难。

    更有甚者,一些家长热衷于为自己的孩子营造一个完美的世界。在这个世界中,孩子不用面对任何苦难与逆境,没有失望,没有伤心,没有思念,没有需求,这一类型的家长偏执的袒护自己的孩子。孩子成长所需要的经历和考验被这类家长统统挡在门外,孩子学习的机会在这类家长爱的名义下被悄悄偷走。

    在如此熏陶下长大的孩子,从小就学会把自己的失败归于他人名下,自己失败了就责骂他人失职。在过度袒护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依赖性很强,做事情会轻易放弃,没有信心,而为隐藏自己的这些问题,却又常会表现出自夸或是无视别人的情况。

过度保护型的爱

    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家长是很难认识到自己正在过度保护自己孩子的,他们觉得别人也都这样做。过度保护孩子的家长大部分是有许多忧虑的人。

    怕孩子摔倒受伤,而不让孩子进行骑自行车,剧烈跑跳,集体对抗等活动;严厉要求孩子绝对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总是会不断地给孩子暗示着那些有可能发生的拐骗,绑架,火灾等事故。这样总是给孩子烙上事故或是事件危险性的印迹,孩子就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危险,除了家人,其他人都是不能相信的。

    这样的孩子很容易变成依赖家长的孩子,而且,对于危险信号总是很敏感。长大了,哪怕没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孩子也会觉得很紧张不安。

    孩子需要的是我们正确的爱,正确的爱不是无条件地给予,而是无条件地接纳;正确的爱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行动,来自对孩子的理解,对孩子的有效帮助,爱是一种决心,决心等于意图加行动。让孩子人格完善心理健康的意图加上所有的为达到这一目标的行动,等于我们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