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2日

3岁孩子的活动内容

2012-09-16 13:27:45

托班活动内容
认识你的孩子
一、3岁幼儿的身心特征
3岁幼儿的智力发育很快。就记忆而言,读书给孩子听时,只要多读几遍。孩子就能完全记住,如果一旦中间说错了一点点就会给你指出来。唱歌也如此,学得好、记得牢,教几遍以后就能唱。就这样,3岁儿不但能记住那些具体的、自己体验过的事物,而且还能记住那些听来的、自己说过的抽象的事物。这就是3岁儿在记忆方面的一大特征。
   3岁幼儿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很关心,兴趣很浓。对所有事物要刨根究底地问个没完。这是由于孩子对这些事物怀有极大的兴趣,所以就努力观察、学习、询问和尽力想理解。可以说,智力的发达与否全在于兴趣如何。3岁儿时期正是对什么都有极浓厚的兴趣的时期。因此,作为大人应该尽一切力量培养孩子的这种兴趣,这对孩子的智力发育非常重要。
   3岁幼儿则害怕那些看得见的东西如动物、假面具、黑暗等。主要原因是,虽然孩子已开阔了眼界,看得多、听得多,但尚未能真正理解这一切。比如说,1岁的孩子看见狗也不会害怕。这是由于情感尚未发达,同时尚不知道狗是什么东西,对自己有什么害处之故。但到了23岁时,看见狗咬人,人们都怕狗,逐渐懂得了狗是可怕的动物,于是就开始怕狗了。等到大些,知道了只要喜欢狗,狗就不咬人以后,就又不怕狗了。
3岁幼儿已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受了,很少像2岁时那样一发火就躺在地上滚来滚去。加上自制能力也多少强了些,那种攻击型的态度少了起来了。3岁儿的喜悦已不是一般物质性的,会因为使爸爸妈妈高兴而高兴了。因此,又把3岁这一年龄叫做捧人的年龄。做什么事只要妈妈高兴,就会神气十足,兴致勃勃地去干。另外,也能懂得一些幽默的话了。对这个时期的幼儿来讲,他们接触到的任何对象都是有生命的,天上的太阳、月亮,地上的树木、小河或公园里的动物、秋千等,都可以成为他们交谈的对象。例如,他们会对飘走的云彩招手说:"请再来玩。”会对被雨淋湿的童车同情他说:"你在哭吗?我来帮你打伞好吗?"这就是幼儿心理最突出的特点。
   3岁幼儿的主导活动。由于这个时期幼儿想象活动异常活跃,因而他们的游戏也非常有趣,他们可以给任何一样东西加上他们所想象的象征性意义,例如,一片树叶在过家家时可以当作盘子,在买东西时可以当钱用;一块木片,一会儿当火车,一会儿当手枪,一会儿又当木头人。幼儿在一起游戏时,一块积木宝宝掉到地毯的大海里,马上会有一辆纸盒急救车开去救援。每一种游戏都有孩子自命的意义,任何一个游戏里都藏有打开孩子心灵大门的钥匙。这个时期幼儿游戏的另一个特点是共同游戏,他们不再像12岁幼儿那样各玩各的。
   3岁幼儿的心理和行为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他们开始学习性别的区分。起初,孩子由于男女间身体上的差异和行为特点而对性的区别发生兴趣,随后幼儿便知道自己是男孩还是女孩,开始习得同自己的性别相适应的态度和反应。在幼儿习得性别区分的过程中,爸妈及周围人给予的赏罚起着直接而巨大的强化作用。幼儿往往以同性父母为榜样,求得同样的行为和感受。女孩子们模仿母亲玩当妈妈的游戏,尽量地学着母亲的温柔、能力和女性的性别行为;男孩子们则模仿父亲的男子汉态度和行为,希望自己像父亲那样严厉、果断。
   3岁幼儿很喜欢结识伙伴。这个时期孩子在伙伴中体验到了完全不同于爸妈及其他成人之间的人际关系。在同小朋友一起游戏的过程中,幼儿的知识、想象力和各种社会能力都能得到较充分的发展。这种在伙伴帮助下的自主活动能使幼儿认识到自我的存在。因此,在这段时间里为幼儿创造同众多的伙伴相互接触的机会,对他们的心理发展是十分重要的。幼儿园是孩子们结识伙伴的好场所。
二、   家长的角色定位
在一切都高度社会化的今天,家庭教育也没法社会化,找人来教育我的孩子,可能性不大,除非是学校教育,但学校教育跟家庭教育是两码事。
所以今天做家长应该关注孩子什么呢?
1.关注孩子健康。
健康有三个方面:睡眠、饮食和运动。
1)睡眠
父母应该关注睡眠的八个方面,睡觉时间的长度到睡眠时间的巧度,从卧室的朝向到卧室里面辐射的指数,从床铺的温度、床铺的硬度到床铺的高度和床铺的朝向。
一个在幼儿园的孩子,每天的睡眠时间应该是11个小时,小学生每天要睡够10个小时,初中学每天要睡够9个小时,睡眠有三大功效,恢复智力、恢复体力、消除疲劳。
关于孩子睡眠时间的巧度,一个孩子是睡着的时候在长个子,人一般在22:00-1:00为生长激素的分泌的高峰期,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肌肉、结缔组织和内脏的生长发育,意味着孩子在10点之前必须是睡着的。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孩子卧室的朝向——尽量朝南有阳光,紫外线消毒杀菌;卧室的辐射——不面对电视发射塔、移动通信中继站;床铺的温度——冷热合适;床铺的硬度——胖孩儿偏硬、瘦孩儿偏软;床铺的高度——小腿高度;床铺的朝向——南北向,头北脚南。
2)营养保健
一个是关注孩子吃什么,一个是关注孩子喝什么。东方饮食的营养食物塔和西方是不一样的,农耕民族和西方游牧民族的肠胃系统是不同的,我们吃得最多的应该是粮食,其次是蔬菜,最少的是肉、蛋、奶,西方正好和我们相颠倒。我在咨询当中经常会遇到家长说我的孩子脾气特别大,毛发怎么这么重?肉吃多了。食肉动物都比较凶残,而食草动物都比较温顺。
在肉的选择方面,注意,腿多的不如腿少的,腿少的又不如没腿的。
四条腿的当中当然是自主采食动物肉比人工养的动物肉要强得多、好得多,所以如果你能够找到兔肉、驴肉就可以不让孩子吃羊肉,孩子能吃得了羊肉就不要吃牛肉,你家买得起牛肉就别给孩子吃猪肉,越往后污染越重。
自然的禽类肯定要比喂养的禽类好得多,就说吃鸡,老百姓家养的土鸡一般得三、四个月才能吃到,才有吃头,而肉鸡厂里面的鸡从蛋壳出来到用它的尸体只需要35天的时间,凭什么让不到一两的东西在35天里长到三、四斤,在座的各位都清楚,激素啊!为什么今天女孩子的例假来得越来越早,为什么今天的男孩子日益趋于女性化,为什么今天男子不孕率越来越高,这些都需要我们做家长的在饮食这一块稍加小心。
在吃没有腿的食物时,我有一个建议,能买到深海鱼就不给孩子吃浅海鱼,能吃海水鱼就不给孩子吃淡水鱼,淡水鱼能吃小鱼小虾就不吃大鱼,因为很多大鱼不是野生的,都是人工饲养的。在喂鱼的时候,除了喂饲料,还要给鱼嗑药,一是抗生素,鱼吃了抗生素在污染的水里也能活下来,另一种是避孕药,否则鱼长到一定的大小就会长籽,鱼吃了避孕药就不长籽了。
再看蔬菜的选择,蔬菜买回去之后最担心的是农药,对吗?是。您的蔬菜是先洗一下后摘,还是先摘一下后洗,学问就出来了,当然肯定是先洗后摘:因为蔬菜也是有生命的,你先摘它,它就有了损伤,泡到水里,农药和细菌就通过伤口感染进去,所以蔬菜应该一冲二泡十分钟,三洗四摘五再冲,六下刀,七下锅,八下肚。
至于说喝的学问不用我多说家长就清楚,孩子最好的饮料是白开水,但很多糊涂的家长总认为不给孩子买点冒泡泡的东西喝下去就不足以表达我对孩子的爱心,其实你不是爱,而是一种害,不信买瓶可乐,把孩子掉下来的牙放进去,72小时之后,牙没了,溶解了。
(3)体育锻炼的管理。
国家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2002年颁发了《学生体制健康标准》,对孩子测试哪些都有明显的界定:中小学生测试项目包括;身高、体重、肺活量、握力、坐位体前屈、立定跳远、仰卧起坐、台阶试验、50米跑、50米×8往返跑、800米跑、1000米跑。
孩子要想升高中,现在中考里的体育已经由去年的30分增加到40分,以后还会不会加?不好说。男女生必选项目分别为1000米和800米跑;个人限选项目:单杠引体向上或投掷实心球、仰卧起坐或投掷实心球;此外还有田径、体操、球类、武术四大类供区县随机选择。
2.关注孩子的精神
给孩子做力所能及的教育投入是我们做家长义不容辞的责任。各位家长,今天您孩子拥有的优质教育资源越多,将来可支配的优质社会资源也就越多。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您想在他身上花钱,尤其是教育这块,你还花得出去,千万不要抱着陈旧的观念,将来找个好高中就行了,错,现在高中全国都是三限,那时候你抱着钱想花都花不出去!所以早期教育家长一定要十分的关注。
关注孩子的精神中还有一个内容就是加强亲子交流。因为今天我们能够跟孩子呆在一起的时间真的很有限,早上起床忙完上学去了,像在北京孩子中午都不回家吃饭,等到放学从幼儿园接回来爸爸妈妈忙着做饭,吃完饭孩子要写作业,幼儿园的孩子再洗一洗就78点了,还有多少时间跟孩子坐下来交流,所以我们一定要抓住各种各样的机会通过语言、通过表情、通过动作、通过身体接触各种途径向孩子传达一个信息:“宝贝,你对爸爸、妈妈来说很重要!”“宝贝,爸爸、妈妈认为你是我们生命当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你是爸爸妈妈的心肝,是爸爸妈妈的四分之三”。说这些话不用花钱,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不是管我,而是为了我好。
做家长还要全面关心孩子。如果孩子在学校没考第一,不要动不动就问这次考的怎么样,因为第二名相比第一名来说也是失败者,我们可跟他交流的话题还有很多很多:生活健康、思想品德、兴趣爱好、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
如果您的孩子取得一些进步,您就不失时机的对他有一些表扬,“你真棒”“你怎么这么优秀”“你太能干了”“我做梦都没想到能生出你这么优秀的孩子”……。说这些话不用你花一分钱,孩子拥有的是自信,有自信的孩子才懂得自尊,有自尊的孩子才懂得自己去自强,自强的孩子才有可能自立。孩子一旦出现了失误或者没考好或者最近表现的不好,告诉孩子“别灰心”“努力”“加油”“有爸爸妈妈帮助你”“哪儿跌倒哪儿爬起”“失败是成功之母”……。这样孩子就会有一个轻松健康的心情,孩子就会轻松健康快乐地飞,否则只能痛苦缓慢地爬。
3.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孩子在十八岁之前,身体发育尚不完备,体力不足以抵御外来侵犯;心智发育尚不健全,智力不足以预见伤害危险;社会认知尚不充分,社会经验不足以认清环境;情感意志尚不成熟,能力不足以承受心理伤害;行为习惯尚在养成,活泼好奇爱模仿常出意外;道德观念尚未明确,是非辨别能力尚不够完善。
各位家长,孩子18岁之前您别忘了您是他的监护人,监护人必须履行监护人的职责。因为我们今天这个社会现代化程度越高,留给孩子安全的隐患也越多。我在很多地方都跟家长说,您家孩子在小学毕业之前我个人强烈建议是要去接和送,有人说“我们小的时候也没有用接送”,是这样的,您小的时候爸爸妈妈把你喂饱就不错了,没有闲心再偷别人的孩子来养;您小的时候贫富差异没有那么大,社会矛盾没有那么尖锐;您小的时候车辆没有这么多;您小的时候道路交通体系没有这么复杂。所以你要稍微留心,毕竟孩子对你我来说就是一锤子买卖,千亩地就这一根苗。
4.关注对孩子的价值引导
孩子做得好,毫不吝啬我们对他的肯定和表扬。孩子一些不良的言行,我们必须对他以矫正和约束,孩子错误的表现我们必须给他点颜色看看。孩子身边所发生的各种现象,做父母的应该给孩子有一个评判,注意,家庭的传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命的传承,二是家族或家庭观念的一种传承,否则缺少其中的一个,我想都是家庭的一种悲哀。我们应该传承给孩子的是从小爱爸爸妈妈开始到爱亲戚朋友、爱邻居爱同乡爱人民,从爱爸爸妈妈和我组成的家,到爱自己的家族,到爱家族所在的社区,到社区所在的家乡,爱家乡所在的祖国、爱祖国所在的地球。这些都是我们应该给孩子的价值引导。应该让孩子从小学会珍爱自己、亲爱家庭、热爱家乡、关爱社会、敬爱祖国。
传统文化当中特别强调一个家庭的家风,传统文化当中的礼仪仁智信、温良恭俭让,老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新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都是靠家庭教育来传承的。
做父母亲最应该给孩子的就是教会孩子修炼,教他修身:身全、身健、身正,让他懂得保全自己的生命,懂得健康自己的身体,养一身浩然正气。
我们教孩子修心,让他的心静、心安、心平。心净则无疑虑、无杂念、纯净,净生慧;心安则无矛盾、无冲突、和谐,安生序;心平则无对立、无欲望、顺从,平生和
我们让教孩子修道,修人道、循天道、谙世道。修人道是明人伦、守道德、遵法纪;循天道是要法性、顺应、共生;谙世道是懂得尊重、包容、关怀。
我们还要教孩子修德,修口德、积心德、养德行。
胡锦涛主席提出八荣八耻,在家庭教育中也很具有价值。我们应从教孩子身边细节的东西做起。热爱祖国从爱父母、爱家庭开始;服务人民从做家务活开始;崇尚科学从实践检验开始;辛勤劳动从独立作业开始;团结互助从关心家人开始;诚实守信从说话算话开始;遵纪守法从走路靠右开始;艰苦奋斗从不与人攀比开始。
 
(二)、关于现代父母的角色分工
做父亲母亲对孩子应该分工什么,要从一个孩子发展包括哪些方面说起。在教育学当中一个孩子的发展包括三大块,一个是能力,一个是身体,一个是人品。其中能力是基础,体质是支撑,人品决定了他将来能否出人头地!
能力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立足比较重要的一个资本,能力包括实际能力(知识、技能)、潜在能力(学能、创造力)、社会能力(自理、应人、应物)三个方面。80年代强调的比较多的“双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90年代提出教育的“两个核心”,那就是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这是孩子能力的第二个方面,是潜在能力。进入到21世纪,今天课程改革围绕着一个核心就是培养孩子的第三种能力,那就是社会能力,包括孩子的自立能力、应人能力和应物能力。
身体包括体质(具全、无病、身高、体重)、体能(耐力、灵活、速度、力量、柔韧性)、健体(锻炼方法、锻炼习惯)三个方面;如果把一个人众多的成就看作是零,那么身体是那些零前面的一,没有了一,零再多,还是零!
人品包括人格(兴趣、性格、气质、情绪)、品格(人品、德性、遵纪)、风格(做人、做事、个性)三个方面,最终孩子在社会上能不能出人头地、出类拔萃或脱颖而出,得看他人品的状况。过去教育者比较关注孩子的人格和品格,而今天研究发现,一个孩子在单位当中能不能迅速地被委以重任,能不能迅速地成长起来,得看他风格,那就是做人的风格能不能被大伙所认可,做事的风格会不会被某个领导所赏识,而个性风格能不能被群众所接纳。
什么对孩子来说最重要?
当然是生命和健康,活着最重要!任何以牺牲孩子健康为代价取得所谓的成就都是不足挂齿的!
其次是他的人品。一个孩子一辈子可以不去做什么学问,但是他走到哪儿都要做人。
第三个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人格。人格健康的孩子说话是嘎巴脆的,走路是脚底下有弹簧似的,看上去是喜庆的,心态是阳光的、积极的、向上的、奋发的、进取的!人格健康的孩子生活中有一些挫折和困难,不用担心,他苦中能找到乐;而人格不健康的孩子说话有气无力、走路没精打采,心态是灰暗的、消极的、退缩的,将来物质条件越丰厚,他活着依旧感受不到幸福,甚至很痛苦。
第四个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之气。人和猪最大的区别在于,猪死了才肯做贡献,而人是活着的时候就想着为身边的人和自己生存的社会做点事。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死了之后没人想、没人探,就是因为他没有人气。独生子女的今天一个孩子要没有了人气、没有了朋友是非常可怜、非常可悲的。
最后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人之才,是孩子的才华、才学、才艺、才干、才气,排在第五位。但是今天有些家长往往容易本末倒置,看一个孩子往往先看他的学习成绩怎样,这就错了。至于说一个孩子的家庭出身,他的性别、他的长相、他的身高、他的漂亮指数不足挂齿。
面对孩子发展的方方面面,今天做父亲、做母亲在孩子成长当中角色要有所分工。
1.父亲的角色
我呼吁我们的父亲在孩子成长当中不要无为而治。男人今天面临着很大竞争压力,这个沉重的社会压力会让我们不得不去辛苦地在外面劳作,但是一个人要记着,事业的成功是一时,家庭的幸福是一世,尤其是孩子的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四十岁前看老子,四十岁后看孩子!父亲在孩子成长的过程当中,在两个方面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一个是智慧的启迪,二是人格或者是做人的一种引导。难怪古人云养不教父之过,现在大量的研究告诉我们,父亲跟孩子呆的时间越长,孩子的后劲越足。
2.母亲的角色
母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当中也应该扮演好自己理应扮演的角色。我们会看到今天的女性和过去不一样,过去女人不工作就在家里,现在除了要教育好孩子之外,还要到社会上工作,说难听点今天的男人无能,你的工资不足以让你的女人在家里呆着。今天的女性我个人以为并不是真正的解放,而是更沉重的负担加在了身上。白天和男人一样去工作,下班之后孩子的成长当中很多问题更多的是由母亲来承担,母亲在孩子的成长当中两块最重要,一个是孩子习惯的养成。家庭生活的习惯一定会向孩子的学习习惯迁移。泰戈尔深情地写到播种习惯,收获人生。李嘉诚先生说过播种习惯,成就事业。母亲对孩子的另外一个影响在情商,我们发现今天这个社会高智商的人都在给高情商的人打工,俞敏洪刚才不是说,他们大学毕业时的前五名不都是在给他这个倒数第五名的人在打工吗?
要想扮演好刚才所说的角色,能做的事情就是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孩子沟通是要注意:
提高沟通水平:他们读的东西我们也读
刺激沟通兴趣:力图寻找共同话题,求认同
增加沟通频率:心理催眠
讲究沟通策略:母亲父亲齐上
抓住沟通时机:情绪高兴时
选择沟通地点:餐馆、茶馆
邀请沟通人员:孩子崇敬的人
注意沟通方式:力求心平气和平等、真实
拓展沟通内容:也谈异性与情感价值引导
 
(三)、现代家长角色的一些误区
这些误区分别有以下几点:
1.定位舍本求末
我们今天的家长重喂养轻教养、重认知轻运动、重物质给予轻精神抚慰、重智商开发轻情商培养、重智力开发轻涵养智慧、重知识技能轻社会适应、重外表技能技巧学习轻伦理道德灵魂塑造、重学习结果成功与否轻学习过程快乐与否、重规范轻道德。
各位家长,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从老师和家长这里学到的是勤劳、善良,学会的是自强不息,学会的是好学博爱,以礼待人,诚实守信,认真做事,那边即便他今天的学习成绩不好,哪怕是倒数第一,您用不着替他担心,因为“才”的不足“德”完全可以弥补,这个孩子将来一定有他幸福而充实的生活。
2.夫妻角色颠倒
传统当中应该是慈母,可是我们发现好多妈妈今天不再是慈母。举例子,孩子犯错误,母亲首先应该做的是提醒,“宝贝,这样不好,妈妈不喜欢这样”,然后警告:“你再这样妈妈就生气了”,第三步是忽视:“妈妈没你这样的孩子”;如果还不改,第四步是严重警告:“你要再这样,妈妈就告诉爸爸”,如果还不改,第五步叫威胁:“你等着,你爸爸马上就回来了”,还不改,女人最后做的事情就是告状。你不要伸手打孩子。男人要记得,老婆要告你妈妈的状有可能是诬告,但从来不会诬告孩子。所以清醒的脑袋应该知道,如果夫人告孩子的状了,男人一定对孩子要严加教育。传统文化中的夫唱妇和、夫唱妇随。父亲的职责就在这儿,所以慈母严父。
爸爸打的时候孩子,妈妈装作没看见,等打完了再假惺惺地过来问候:
爸爸打你了?”
都是你告的状”
是我告的,我之前说过了没有,你为什么不听,以后要干嘛?”
听妈妈的话!”
对了,周杰伦早就唱给你听了,‘听妈妈的话,别让她说啥!’可你不听。你看爸爸多么辛苦,多么不容易,回来你把他气成这样,这有杯水给爸爸端过去,同时叫爸爸不要生气,叫他来吃饭。”
这就是女人在扮演书记和政委的角色,在调和着家庭的矛盾。今天的妈妈是这样的吗?不,回来之后说“宝贝,渴了,喝点水,饿了吃点饭,”然后盯着写作业,哪儿不对劲,动手就打“谁叫你这样写的”,啪,打上去了。你不但是母老虎,还是神经病的母老虎。
3.亲子辈分搞乱
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说“父母威严而有慈,则子女畏慎而生孝矣”——在一个孩子12岁之前,你没有必要向他解释你制定每条规矩的原因。有些事你可给孩子一些选择的余地,但有些要他们做的事却只能以命令的方式而不能用提问的方式。一个孩子打小必须懂得什么叫服从,什么叫规矩,什么叫规则,否则你家孩子将来到哪儿都矫情。
4.家教奖惩不利
奖惩不立,所以风化就败掉了,家风不好就完了。所以古人云“奖惩不立,则风化败”“当及婴稚,识人颜色、知人喜怒,便加教诲,使为则为,使止则止,比及数岁,可省笞罚;教妇初来,教儿婴孩;骄慢已习,方复制之,捶挞至死而无威,忿怒日隆而增怨,逮于成长,终为败德!”
忽视惩罚。忽视惩罚不行,否则,孩子将在同一个地方第二次、第三次的摔倒。如果孩子看不到他的错误行为所造成的恶果,他就很可能吸取不到教训——公平合理地处罚并没有什么错,不过惩罚要与所犯错误相关联——不要“秋后总算帐”,要与所犯错误的程度相当——不要感情用事。
忽视了了奖励也不行。奖赏是对对方基本的肯定,每人都有被肯定的需要,满足此需要可以使个体产生更多的“力必多”,孩子对精神奖励的渴望胜于物质奖励,奖赏孩子不是目的,而是辅助性的评价,滥用“赏识”是欺人自欺的自慰。
5.父母口径不一
要对两口子一块对,要错一块错,千万不要一个对,一个错,小东西太聪明了,知道怎么去钻空子。当家长们毫不隐讳地在孩子面前为家庭问题争吵时,孩子们会感到迷惑,没有安全感;孩子会钻你俩的空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夫妻一定要团结统一,分歧要在私下里解决,要让孩子确信你们在家务活、日常杂务、作息时间以及禁止打架、偷窃、撒谎等规章制度上的意见是一致的;即使一方强烈反对另一方的某些观点,孩子在场时也应作出暂时的理性让步。
6.过多否定责备
孩子总是有优点也有缺点,但别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看待问题,应该对事不对人,尽力避免说“总是”和“从不”,喋喋不休地指责孩子的缺点等于精神折磨,见过不如做过,做过不如错过——宽容孩子尝试错误,对孩子的错指出并予以纠正,让他知道你相信他能按你所期望的做好,即使他这次没做对,不要动不动“你总是……”,“从来不……”,各位家长你责备孩子的声音越小,他才会认真听,改的越好。
7.过高期待成绩
家长认为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是态度不认真,那就错了。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习不好是孩子自己的态度问题,“他们就是不想好好学!”“对他说了多少遍了,他就是不听!”“怎么说也没有用”“狠狠揍了也不行!”……
第二章 家长与幼儿园的互动
一、帮助孩子适应幼儿园的生活
入园不适应的情况同样会在家长身上发生,最典型表现就是——焦虑。孩子哭了没?肯不肯吃饭?有没有受欺负?家长的心里满是问题,在等待中问题越积越多,终于在离开(接到)孩子的那一刻到达了顶峰,父母的难舍难离,焦虑的表情,担忧的目光通过微妙的亲子互动,传递给了孩子:上幼儿园是非同小可的,是令人担忧的,甚至是可怕的。因为,在陌生的情境中,孩子对环境的判断更多的是参考父母的反应。这种现象,在儿童心理学中,被称为“社会性参照”反应。所以家长和孩子的分离焦虑和对陌生环境的不适感互相强化,导致恶性循环。
此外,家长所必需做到的就是端正入园观。家长要坚持天天送孩子入园,不能舍不得,停停送送反而增加孩子重新适应的负担。有的家长常常骗着孩子去幼儿园,或送到幼儿园后乘孩子不备,偷偷溜走,这样孩子会大哭大闹。父母应该事先和孩子讲明道理和条件,答应什么时候来接一定要做到,不要让孩子失望而影响情绪波动。家长来接时还可以和孩子一起在幼儿园玩一会儿,增加孩子对幼儿园和老师的感情。绝对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说幼儿园老师的坏话,更不能以“不听话就要送幼儿园”来威吓孩子。家长应尽可能的建立积极的“亲师关系”——加强与教师的信息联系和情感交流,在入园时要向老师介绍自己孩子的性格,在家的生活习惯和特点,便于老师掌握情况进行教育。
二、家长与幼儿园的沟通与配合
那么,家园应如何配合呢?
其实三个字可以概括:多沟通。
多问、多看、多反映要注意以下问题:
2. 多问、多看、多反映要及时。否则,事过境迁,也不会起到其应有的作用了。这就很需要社会各界支持和家长本人的重视,能自己接送的应该自己接送。
家长与幼儿的沟通也是家园同步教育的关键。只有家长与幼儿沟通好了,幼儿才听家长的话,家长才能顺利地完成需要配合老师教育任务。家长与幼儿的沟通主要有:(1)多说好话。尽量在孩子面前多说老师的好话,不要批评老师。当然,老师不是永远对的。但是,我们可以不在幼儿面前讨论。我们要做的是当面跟老师说清楚然后再让老师向幼儿解析。因为,老师的形象在幼儿当中,特别在小班幼儿心中,显得威严。如果父母对老师嗤之以鼻于幼儿面前的话,很容易造成幼儿评价标准的偏离,不知道听谁的才是正确的。这样,很容易造成幼儿的双重人格。(2)多参与。这主要是指多参加幼儿在家进行的活动。包括与幼儿谈话、做美工(剪纸、、画画、粘帖等)、看图书、看动画片、亲子游戏、种植树木花草等。而上述活动,在幼儿中,家长的配合是是不可缺的重要环节。.这种参与,是一种亲子活动,它可以培养父母与子女的良好关系。亲子活动中,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互相谦让礼仪、平等合作意识等。例如:有一次涂色活动中,我让儿子挑选颜料(这满足了他自主独立的生理需要),然后,我们共同涂颜色。涂色前,我询问他喜欢涂画中的哪一部分,为什么?(这主要让幼儿学会互相尊重的品格)。在涂色过程中,我故意将我负责的一部分以工作累为理由空出来不涂而请他帮忙(这里主要培养了幼儿关爱协作的品格)。 教育
通过以上的沟通,我相信,家园会共同培育好我们的下一代。               
三、家长的责任不可忽视
幼儿是祖国的未来,家长的希望。幼儿的安全是幼儿健康发展、成长的基础,也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您的孩子送到我们幼儿园来就读,是您对我园的信任。我园根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了《幼儿安全管理制度》、《幼儿安全预防制度》、《幼儿卫生保健制度》等,使得您的孩子能在我园安全、健康、快乐地全面发展。现就幼儿的安全特与家长签订如下协议:
1、家长接送幼儿入园离园,请自觉遵守幼儿园的作息时间表,及时接送幼儿入园离园。(早上8∶00入园,未在园吃午饭的幼儿11∶00接幼儿离园。下午1∶30上课,5∶30接孩子离园。)如无特殊情况,不要随意接幼儿离园,如有特殊情况必须中途早接,班里老师要问明情况,请家长耐心配合。
2、家长每天早上必须亲自接送幼儿到园,并将幼儿亲自送交老师。家长要固定一个或几个家庭成员接送,有特殊情况别人代接的,要提前通知幼儿所在班级老师。
3、禁止幼儿携带刀具、铁钉、火柴、烟花爆竹、玻璃等危险物品入园,在送孩子入园前,要对孩子的书包、口袋检查一遍,看幼儿身上有无不安全器物。
4、接幼儿离园,家长要提醒幼儿主动与老师说“再见”。
5、孩子离开老师,由家长带走后停留在幼儿园玩耍,家长有监护责任,如发生意外,其责任自负。
6、孩子有身体不适及特殊情况一定要和老师交待清楚,不要隐瞒。
7、为安全起见,不要给孩子穿长带子鞋,长带子衣服,孩子的着装应简洁舒适、便于运动。幼儿在园期间最好不带装饰性物品或贵重首饰,以防丢失或吞食造成意外。
8、家长应注意幼儿的饮食卫生安全,教育幼儿不带零食入园,不吃冷饮,更不能在游动摊点给幼儿买零食吃,若幼儿在吃零食时发生安全事故,幼儿园不承担任何责任。
9、家长应勤给幼儿剪指甲,教育幼儿不在园内乱扔果皮、纸屑、爱护公共财产,培养幼儿爱清洁、讲卫生的良好习惯。
10、家长在接送幼儿途中,一定要注意交通安全,由家长本人亲自接送,教育孩子过马路要靠右行走,不在马路上追逐、打闹、嬉戏,遵守交通规则,若在途中出现安全问题,幼儿园不负任何责任,责任自负。
11、为减少因幼儿发生意外事故引起的争端和经济损失,本着自愿的原则,幼儿园每学期开学时组织幼儿参加集体意外伤害保险,家长本着自愿参加的原则为您的孩子投保。如果确有特殊情况不愿入保者,因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幼儿园不负任何责任。
12、幼儿之间在共同玩耍的过程中,难免会产生一些争执矛盾,产生些小的摩擦,家长之间要相互包容。如有特殊情况要尽快找老师反映,由幼儿园进行协调处理。家长不能擅自找孩子解决问题,如因此造成不良后果,责任自负。
13、家长要配合幼儿园做好幼儿的安全工作,加强对幼儿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幼儿不动手打人,不做危险动作,不做不安全的游戏。
14、家长应引导和督导其孩子每天坚持早睡早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15、国家已于11年9月1日开始实施《学生伤害事故处理条例》。幼儿在正常活动中出现较大意外事故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处理。
16、家长通讯联系方式和家庭住址发生变化的,应及时告知本班教师。
各位家长,幼儿的安全,是幼儿教育工作重中之重,是幼儿健康成长的前提,和谐的教育教学环境,要靠家长和幼儿园共同来营造,希望家长能积极配合我们的工作。高度重视幼儿安全,自觉遵守以上条约
第三章教育孩子学会做人
一、如何帮助孩子接受幼儿园
孩子离开家庭进入幼儿园,是他成长过程中跨出的一大步。幼儿园是孩子第一次接受正规教育的机构,是孩子步入人生的第一个集体,如何让幼儿能顺利地适应幼儿园的新环境、新生活,是每位家长和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开学的第一天,您带着穿戴漂亮孩子来到幼儿园。小家伙东看看西瞧瞧很兴奋,可一到教室,小家伙就不想让你走了。特别是看到别的孩子哭时,他更是哭声大作,任你怎样劝说,他都死缠你不放手,因为他心里害怕,这一整天他将看不到你。而你看到老师们正忙碌地哄着这个抱着那个,不禁心里也担忧起来,孩子这样哭可怎么得了,老师有时间照顾他吗?哭久了生病怎么办?于是你也很焦虑很不安,孩子看到你这样,他会哭得更起劲,而你就更难以离开,这几乎是开学初每一个小班孩子家长就会遇到的问题。那么幼儿入园有哪能些不适应的现象呢?
在开学前的几天,班级的3位老师会把教室装饰得很漂亮,还会准备各种玩具、图书,用于幼儿来园时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幼儿园一般会指派富有经验和耐心的老师来担任小班老师,我们的老师是有经验和耐心。第一天送孩子入园时,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最重要。来到幼儿园的班级后,如果孩子能保持愉快的心情不哭闹,这是再好不过的,把他交给老师,你就可以放心离去了。如果孩子有些依依不舍,两眼含泪,你可陪同他到喜爱的玩具前玩上一会儿,当他情绪稳定后就可离去。如果孩子大哭大闹,在老师来帮助后你也应立即离去(因为他看到你走掉后,心里也就没有了依靠),有经验的老师在三言两语便能让孩子安静下来。如果老师正忙着照看其他的幼儿,你可继续留下来陪伴孩子,但你应态度非常坚持地告诉他;等一下老师来了你就要走,因为他已经长大了,要和小朋友、老师在一起,所以一定要留在纪儿园。你坚决的态度能使孩子明白哭闹是没用的,而你犹犹豫豫,依依不舍、一脸关切的样子只会令孩子更加紧张:“妈妈都是这样子,这里一定不是什么好地方。”抓着你的手更不会轻易放开了。第一次把孩子放在陌生的环境里,听到孩子撕肝裂肺的哭声,身为父母难免都会流露出不舍和难过之情,但你必须狠下心来做出坚持的样子离开,不能“一步三回头”,或中途时不时地来园看孩子,致使孩子产生新的期待,坐立不安,时常在门口张望,不愿参加集体活动。让孩子看出你的犹豫不决,而助长哭的行为。因为你的态度将影响到孩子的情绪。有的老师会在孩子情绪稍稳定下来时,请家长离去,这是老师的工作方法,所以家长们应积极配合。千万不要躲在某一地方,时常探出头来,让孩子看到后他将会哭得更加翻天覆地。
二、怎样做到尊重孩子的感受
我认为,尊重孩子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年龄小,需要爱护、关心和培养,还在于他们从出生起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独立的意愿和个性。无论父母还是老师都没有特权去支配或限制他们的行为。特别是孩子,在以后的成长中的大多数情况下,师长不能代替他们对客观进行选择,所以要让孩子感到自己是自己的主人。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敏感的心,父母对孩子的态度无论是写在脸上,还是“憋”在心里,孩子都能感受得到。孩子最需要的是尊重,是来自父母的真爱。娇惯、溺爱或责骂孩子,都不是真心爱孩子的表现。
尊重孩子首先要让孩子感受到尊重,怎样让孩子感受到尊重
一、耐心地对待孩子的每一个问题或要求。要认真倾听,不要因为太忙太累而简单应付:“这有什么好奇怪的?”“我正忙着呢,问你们老师去!”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您在“打发”他。或许有的问题您一时难以回答,您说明原因,孩子会理解的。比如,有一次卓原问我:“妈妈,屁股用英语怎么说?”我真的想不起来了,只好说:“对不起,妈妈真的不知道,明天你到学校问问老师好么?或者明天妈妈到办公室查查词典。”其次,要讲究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法,孩子同大人讲话不但要认真听,而且有时大人要蹲下来同孩子对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并可避免他有“低一等”的感觉。经常用一些商量、平等的词汇与语气,如:妈妈和你商量件事好么?你觉得怎么样?对不起,这件事是妈妈的错等等。
二、家长最好不轻易给孩子许诺,然而,一旦许诺了,就一定要实现,一定要守约,让孩子觉得您是值得他信任的。而一旦孩子对您失去信任,您也就会失去影响力。就算您采用严厉的责罚,也只会把事情弄得更糟。有一次,我告诉卓原:“今天只要你早起床,下午妈妈下班时给你买块巧克力。”等下班回来,卓原接过我的包和衣服,一双大眼睛看着我,充满着期待:“妈妈,你上班太辛苦了,我给你脱鞋吧。妈妈,你的包里有什么呀?”“手机、钥匙,没有了。”“妈妈,我今天可乖了,你没给我买巧克力吗?”那一刻,我知道自己错了,自己扮演了一个不讲信用的妈妈。
三、不当着孩子的面同别人谈论他。大人不喜欢被当作别人的“谈资”,孩子同样如此。也不要不管孩子愿不愿意,要求他向客人展示什么,这样会让他觉得被摆布。尤其是同别人谈论孩子的缺点是万万不可的。记得有一次接卓原放学,她要买饮乐多,我坚决不给她买,我的理由是:不能要什么买什么,不能把孩子惯坏了。结果走出一段距离,她自己要从自行车上往下跳,看着车来车往的路面,我妥协了。在往回走的路上,一个同事和卓原打招呼,我气呼呼地说:“不要理她,她太不听话了!非要买饮乐多,不买就要跳车子!”在我话一出口我就已经后悔了,于是发生了这一幕:卓原一句话也没说,自己从车子上跳了下来。多亏同事眼疾手快接住了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晚上我和2岁的卓原谈了谈,我向她认了错,我的错是没有尊重她,不该在同事面前说她。同时我也指出了她的错:任性、没有安全意识以及随便要东西。随后,瞒着她我又与她的老师取得联系,交流了心得。于是,第二天幼儿园的课堂上便多了一个故事:熊妈妈接小熊放学回家,小熊不听话要从自行车上往下跳——,从此家园共育成为我教育孩子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不把孩子拿来同别的孩子作比较。比较不仅会使“强”的孩子变得骄傲,而也会使“不如别人”的孩子变得自卑。每个孩子都会有自己的强项与弱项。有一次老师告诉我,卓原在幼儿园参加豫剧《谁说女子不如男》的排练,希望我能让她常听听这一段戏曲。卓原听了两遍便说:“妈妈,这个太难了,不好唱。”我也知道对于两岁的孩子是有难度,而且我看出她并不太喜欢唱这段戏词。我说:“不要灰心,虽然你学不会,你不喜欢,可是你依然是很棒的,比如你跳舞就非常好呀。”
五、少用命令、教训的语气和语调来同孩子说话,这会使孩子觉得您在使唤他。要尊重孩子,多用情感交流的语言,让他觉得您是与他谈心。比如做家务时,可以说:“卓原,能帮妈妈把这些报纸收拾一下么?谢谢。”“卓原,你看妈妈打扫卫生多辛苦呀,你把自己的东西收拾一下,好么?(记住,这样的事情千万不能说谢谢,因为收拾好自己的物品是每个人该做好的事情,是份内的事。)”
六、多让孩子参与成人的活动,包括谈话。大人只顾自己说话,或者只顾自己看电视、娱乐,将孩子“晾”在一旁,这样会使孩子感到受冷落。孩子觉得自己受重视,才会产生自我成就感,并体验到平等,同时也对自己的行为负起责任来。比如让孩子参与到家务中来。饭前我会让卓帮忙择菜、洗菜、拿筷子、端饭,饭后会让她收拾饭桌,不要小看孩子,她做的不会比大人差——她会把菜择得很干净,会拿与人数相等的筷子,会按人头分配饭菜,会把一片狼籍的饭桌收拾得一尘不染,会把小衣物搓洗得非常干净。 而且在参与的过程中会体验到劳动的快乐。让孩子参与到大人的谈话中来,比如经常问孩子:你觉得这样好么?你是怎么看这件事的?经常的,您会发现孩子的一句话可能会让您足够受用终生,重要的让孩子感受到这种被重视与民主的气氛。
七、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父母不要粗暴打骂,或者严加惩罚,而应民主地对待。父母的严厉视孩子错误严重的程度而定,给孩子自己思考并改正的机会。人无完人,孰能无过?而我们正是在犯错与纠错中一步步成长的,不是么?对于孩子的错,当时可以以冷处理的方式对待,过后等我们与孩子的情绪均平稳后,就孩子的错进行分析,让他知道错在什么地方,以后该如何对待类似的事情。比如,可以常用类似的话语:“妈妈知道你不是故意的,所以妈妈不会怪你,可是妈妈以往以后这种事情不要在发生。”“你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已经非常棒了,所以妈妈不会再批评你,妈妈相信你以后会做得更好。”,“能告诉妈妈,你错在什么地方了么?……你觉得你以后还会这样做么?”
孩子是最纯洁的,而且孩子往往具备了人类最优秀的品质——从幼儿园、家长那里学会了:做一个诚实的孩子,不乱扔垃圾,学会谦让,学会物质共享,不要撒谎,知错能,勇敢的说出自己所想的等等。所以要学会尊重孩子,因为只有在尊重与被尊重的过程中,您才会发现孩子的这些品质正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们的点点滴滴,甚至影响着我们的人生观。
三、如何避免孩子任性
经常听到妈妈抱怨自己的孩子太任性,并常常因孩子任性而大动肝火或束手无策。其实,小孩子任性是一种正常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2-3岁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萌发,在行为上表现为任性”“逆反,只要家长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加以正确的引导,就可以避免或纠正孩子的任性行为。在此,笔者向大家介绍八种方法。
一、选择法选择法就是给孩子限定一个范围或提供几个备选方案让孩子做出选择。这种方法的作用是把孩子发散性思维收敛到一定范围,使孩子在一定范围内既坚持了自我,又符合了成人的要求。如年轻的妈妈带自己的孩子逛商店时,常常因孩子见什么东西要什么东西而感到头疼,要解决这个问题,妈妈只需在逛商店前,先给孩子说:今天妈妈带你去商店,你可以买一本书,也可以买一个玩具,但只能买一样东西,否则,妈妈就不带你去。这时,由于孩子渴望跟妈妈一起逛商店,就只好在玩具和书中选择一样了。门铃响起时,宝宝是否会主动跑去开门,招呼客人,并告诉爸爸妈妈:叔叔和阿姨来了。
二、排除法这种方法与选择法有相似之处,只是这种方法更强调成人的意愿。当成人必须让孩子做某一件事时,可以先说几件孩子不愿意做的事,最后再说必须让孩子做的事。如妈妈要让孩子学习英语时,就对孩子说,我们现在来做一件事,让我猜测猜你喜欢做什么事。你喜欢独自一个人在房间玩儿?你现在是练琴时间(其实不是)?我们一起比赛说英语,看谁说的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感觉前面几件事都不如最后和妈妈一起比赛英语好玩,就心甘情愿地和妈妈一起说英语了。
三、转移法就是让孩子的注意力从一件事物转移到另一种事物。使用这种方法,一般要使后者的事情比前者更具有吸引力,从而引起孩子兴奋点的转移。如孩子与同伴在一起玩耍时常常不顾吃饭。这时妈妈如果硬逼孩子回家吃饭,孩子是不会答应的,如果彩转移法情况会大不一样。妈妈可以这样说。你喜欢看的某某电视节目快要开始了,再不回家可能就要耽误了。因为是孩子最喜欢的电视节目,所以孩子会毫不犹豫地往家跑,妈妈也不费吹灰之力将孩子的兴奋点转移。.
四、激将法激将法在一些自尊心强的孩子身上特别适用。如有的孩子不爱动手制作,妈妈为了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让孩子学折纸。开始可以先拿同伴的折纸作品,让孩子看,并说这是小军折的手枪,妈妈知道你不爱动手制作,可能折不出来,那你就拿小军的手枪玩吧。孩子受激后,往往想非折一个比别人好的,以显示他并不比别人差,而妈妈也达到了目的。.
五、褒将法褒奖法是成人常用的一种方法。褒奖法适用于巩固孩子正确的行为或纠正任性孩子的某些不良行为。如有的孩子自己玩完玩具不知收拾随便乱扔,尽管妈妈反复强调,孩子仍不能改掉这个不良习惯。这时妈妈可以采用褒奖法试一试。对孩子说,妈妈会变魔术,你只要每次玩完玩具收拾整齐,妈妈就给你我变一颗小五星,如果孩子做到了,妈妈除了奖励小五星外,还可以用语言予以表扬肯定。  重要的是,不要强迫宝宝做什么,但是当宝宝的绅士风度有一点萌芽时,一定要鼓励他。如果宝宝超水平发挥,问客人外面下雨,有没有带伞?或是在我们家吃饭吧!爸爸妈妈就更要好好鼓励一番了。
六、竞赛法竞赛法是调动孩子有意注意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一些注意力较难集中或做事磨蹭的孩子比较适用。这种方法一般与奖励法同时使用,从而调动孩子的注意力和做事的积极性。
七、逆向法有的孩子逆反心理很强,大从越是让他干的事他越是不干,让他往东走他偏要向西行,大事小事都表现出固执和任性,这样的孩子有时令家长或老师非常头疼。其实,对于这样的孩子有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就可令其听话,这就是逆向法。如某日想给孩子洗澡,根据对孩子的了解,知道如果直接给他洗澡他肯定不干,这时可以说:今天水不多。这时孩子多数是哭着闹着非要洗不可,这样就达到了欲擒故纵的目的。
八、惩罚法惩罚法是和奖励法相对应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的作用就是要使任性的孩子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负责,这种方法适用于纠正大孩子较严重的任性行为。如有的孩子因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发脾气摔东西,这时如果强行制止,虽然一时见效,但不仅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这个习惯,长此以往,还可能造成孩子脾气暴躁或性格懦弱。其实,处理这样的事情,可以以静制动,采取不理不睬的方法,进行冷处理(这也是一种惩罚)。当孩子静下来,渴望与大从交流时,再适时进行教育或罚其将损坏的物品修补好。
总之,孩子任性是一种正常现象,无论家长还是教师都不必大尺小怪,只要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就会使任性的孩子变成懂事的孩子。
四、怎样疏导孩子的逆反心理
从2岁至4岁出现第一“反抗期”,这种反抗不仅不是坏事,而且对他们的精神发育是至关重要的。我们无力也不应改变这种现象,但讲究一点艺术,对于正确引导孩子则十分必要。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应该把尊重和信任放在首位。有的人认为,小孩子只能约束,无所谓信任与尊重,不然他们会不服管教。因此,家长平时不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与要求,甚至不择场地训斥孩子,挫伤孩子的自信心与自尊心,使孩子对家长望而生畏。
  有的家长尤其是一些独生子女家长则受孩子的左右,孩子说什么是什么,孩子要求什么做什么,以求得孩子听从自己。
  有的甚至为孩子护短,替孩子说谎,或是过分夸耀自己的孩子,这样也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压抑,孩子一旦明白了,会对父母的纵容感到羞辱和愤怒。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与尊敬,家长的话自然也就不放在心上,逆反会愈发严重。
  那么,家长如何做才算对孩子尊重与信任呢?首先,要尊重孩子的人格。孩子做对了或做好了,要使他知道应该这样做,并且鼓励他做下去。表扬不要言过其实,尤其避免在众人面前做不适当的夸奖。孩子做错了或做坏了一件事,要提出意见和批评,甚至严厉的批评,采取惩戒措施,使他吸取教训,但批评也要实事求是;其次,当孩子遇到困难,包括学习知识,技能上的困难,处理一些小事和朋友之间的一些麻烦等,家长这个时候不要包办,更不要申斥他们为“笨蛋”。要关切地看一看,提示一下,帮一把,让他们感到自己能够做好而努力去做,并从完成任务中得到满足,从而增强自信心。
  当孩子情绪不愉快,包括受了批评、委屈,或是受了小朋友的冷遇,自己心爱的玩具损坏了或是要做的事情总也做不好时,家长要给予安慰,鼓励或者指导。教孩子自己动手把玩具修理好,教他们谅解伙伴或主动与小朋友和好等。
  孩子排除了各种烦恼,就会把父母当做知心朋友,什么都愿意给父母讲,父母赢得了他们的信任,他们就会增强自信心,意识到自己的能力。再次,要让孩子当父母的助手和参谋,家长可以有意识地与孩子商量家里的事情。做好了一定要谢谢他,即使做坏了也不要嫌他帮了倒忙,而要告诉他怎样才能做好。
  再稍大些,可以请他来出主意,如到哪儿参观,爷爷奶奶过生日买什么礼品;甚至家里什么东西摆在哪儿,等等。这样做会使孩子感到自己是个大人,和父母一样拥有参预“家政”的资格,从而更加尊敬父母,并主动用“大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对孩子的事情,只要他们应该做而且能做的事,要放手让他自己去练,不要横加干涉或包办代替,这样才能使孩子从父母的信任中,提高责任感和自信心,增长才干。
  所以,只要家长不实行“专制”,让孩子觉得父母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可以信任,觉得自己在家中有地位、他们就会喜欢这个家,喜欢父母,愿意把心里话说给父母听,也愿意接受父母的帮助。
  家长对孩子,切忌要求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天下父母人同此心,无可非议。但有的父母不考虑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对孩子提出一些过高、过严的要求,这些要求超出了孩子的承受能力,就会使孩子丧失信心,甚至出现厌烦情绪,产生逆反。
所以,家长对于女的期望不能太高,更不应急于求成,而应该从子女的实际情况出发,要求孩子认真学习,逐渐提高,并要不断给以鼓励和支持。这样,孩子的逆反就会逐渐消除。
五、怎样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让孩子拥有能够理解并友善地对待他人的能力,在这个日益竞争和浮躁的社会中是越来越重要了。教给孩子这些东西不是上一两次课或者参观几次动物园就能解决的,需要在日常的点滴生活中来教育,如何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如何解决孩子与小伙伴之间的冲突,如何随着孩子能力的增长而理解他人和为他人着想。随着日常潜移默化的教育,一些孩子就会慢慢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并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
  低龄宝宝篇
  对于低龄宝宝,由于智力和行为还未发育成熟,情感发育也不健全,培养这个阶段的宝宝要从培养礼貌着手,下面是一些可以借鉴的方法:
  拒绝无礼
  有时我们看到一两岁的孩子对父母吐唾沫,而孩子的父母却在哈哈大笑。这实际上是不对的。孩子长时间这样没大没小,连起码的礼貌都没有,怎么指望他能对别人有同情心遇到这样的事情,要坚决地对孩子说“不”。同情,首先需要孩子尊重他人,这当然也包括他们的父母。当孩子把脚放到桌子上的时候,或者抓你头发的时候,要坚决地制止,以使他们意识到这是无礼的行为。?
  轻柔地说话
  孩子将从父母那里学会如何接人待物,如何关心别人。当孩子疼痛的时候,会受到家长加倍地呵护,父母说话的语气也会充满了关心与焦急,这本身就会让孩子明白如何关心别人。在幼儿园,别的小朋友哭了,另外的小朋友去安慰一下,可能要比老师关心更好。但是由于低龄儿童的记忆比较短暂,所以家长要不断地重复以加强孩子的记忆,以使孩子真正掌握。
  温柔地触摸
  对于低龄的宝宝,在玩耍时想对其他的宝宝表现出友好,但抓其他宝宝的时候却很重。这是因为不理解触摸的意义,家长要用手触摸宝宝示范给他看,知道触摸是一种爱,而用力抓就是愤怒的表现或是不礼貌。要让宝宝在切实的感受中理解触摸也是一种情绪表达,是爱的一种表达方式。
  说“对不起”
  如果父母向孩子发脾气,事后要记得向孩子说“对不起”。所有的父母在犯错误之后,都觉得张不开嘴向孩子道歉,但实际上这是以身作则的好机会。孩子会从父母身上学习。承认自己的错误实际上是向孩子表明自己的言行一致,也使孩子在错误的时候知道怎么办,是抵赖还是勇于承认错误。
  也许孩子从出生开始,无一天不受着家庭和环境的各种影响,其脾气秉性的形成会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正所谓,IQ重要,EQ更重要。
  其中孩子的同情心是构成完美个性、良好品德的要素之一。同情心的培养也要从小开始,这对现在的独生子女尤为重要。
  孩子的同情心是一种非常珍贵的感情,它主要表现为对别人痛苦的关心和安慰。
  这种感情对于孩子个性的健康发展尤其是情感的发展,以及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富有同情心的孩子往往心地善良,性情温和,惹人喜爱,受人拥护;而缺乏同情心的人往往性情怪异,易走极端,不易与人亲近,因而人际关系往往不好。不懂关心人、没有同情心的人,心里没有晴天。因为这种人心里没有别人,也就没有理解别人的能力和习惯,他不能接纳别人,别人也不容易接纳他。可是人在社会上生活,又不能离开别人,否则就不会在社会上生存和有什么发展,你说这样的人痛苦不痛苦?
  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地都存在着娇生惯养的现象,孩子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习惯了养尊处优,因而往往缺乏应有的同情心。
  “记得我家乐乐3岁的时候,在我收拾屋中旧物的时候,发现了一个我儿时玩的布娃娃,由于时间久远,布娃娃已经破旧不堪。我家乐乐却像发现了宝贝,拿住不放,可能是没有见过那个时代的布娃娃吧。突然,她对我说:‘妈妈,娃娃怎么没有眼睛,衣服怎么也破了?’我这才注意到,这个布娃娃已经严重残缺,看着女儿那略带悲伤的脸,我告诉她:‘这个娃娃很久以前被邻居的狗给咬坏了’。乐乐小声嘀咕着说:‘娃娃会有多疼呀’。我马上意识到这是培养孩子同情心的好机会,于是对乐乐说:‘乐乐,我们一块把它修好,好吗?’乐乐痛快地答应了。”
  ——是的,孩子其实从一出生开始,就在学习各种情感,而同情心往往与生俱来。由于幼儿富于想象,他们对周围的一切,包括没有生命的东西都会表示同情,甚至玩具狗掉在地上,孩子也会一边帮它揉一边说:“摔疼了吗?我帮你揉一揉。”不过,孩子的同情心有个体差异,对于同一件事情,不同的孩子会有不同的反应。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有的会跑过来,有的则会很冷漠。但是孩子的同情心会相互感染,如果一个小朋友上前去把他扶起来,其他的小朋友往往也会上前去扶。
  但同时,由于孩子比较小,他们在表现同情的时候有难免表现出很多过激的攻击性行为,比如:虽然同情小猫,但有时为了不让猫到处乱跑,会揪住猫的尾巴,诸如此类的行为。按照生态学理论的解释,攻击是人的本能的反应,这种本能必须靠道德的约束才能加以压抑。少数孩子表现出来的残忍行为,显然与他们认知能力和道德观念薄弱有关。因此在对孩子的教育中要增加培养善良情感的内容,压抑本能的攻击性。
  学龄前宝宝篇
  对于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交往能力,并逐渐形成是非观。所以,家长要加强规则建立,让孩子知道他们不同的行为所带来的不同的后果。
  制定规则
  如果父母想培养一个有同情心的孩子,父母本身也应是富有同情心,关心自己父母的人。但父母自己以身作则还是不够的,有时候需要给孩子制定规则。对于那些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对于有些行为,诸如:打人、说脏话,是要严格禁止的,即使是在孩子生日的时候,这样的事情也不允许。这是一个原则问题,不允许破坏。
  热爱小动物
  年幼的孩子认为小猫、小狗、小花小草和自己一样,是有小生命、小灵魂的,也是知冷知热、通人情的。因此,他们往往对小动物、小生物表示关切,很喜欢,甚至把它们当人一样和它们嘀嘀咕咕地说话。家长不必去向孩子解释这些动物与人不同。相反,应该肯定、支持孩子对这些小生命的关心和爱护,并借此告诫孩子不要去攀摘花草,欺负小动物。孩子们对动植物的这种仁爱之心,会有助于他们同情心的形成。
  提供帮助
  每天吃完饭后,家长可以让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小区里面,出去的时候遇到邻居也要主动打招呼,要告诉孩子爱周围的人,即使是对不喜欢的人,也要在别人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关心他人、热爱他人的感情不是自发就能形成的,而是与父母的不断要求和督促分不开的。比如:遇到老弱病残行走不便时要主动上前帮忙等等。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形成关心人、热爱人的良好品质。
  关心小朋友
  有时,周围邻居的小孩不当心碰痛了,孩子见状却哈哈大笑。家长不要责怪孩子“幸灾乐祸”。孩子是被邻居小孩突如其来的表情动作惹笑的。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当赶紧说:“哎哟,某某小朋友碰痛了,真可怜啊!上回你不当心撞在桌角上不是也很痛吗?”孩子联想到自己的痛苦经验,会止住笑的。家长可以建议孩子去关心那个碰痛的小朋友,问问他还痛不痛。经过几次类似的行动之后,孩子一般对小朋友的苦痛就会比较同情、关心了。
总之,孩子的性格问题是需要培养的,孩子的性格决定孩子的未来,让孩子养成好性格,让孩子健康一生。
六、怎样培养孩子的独立性
独立性指的是遇事有主见,有成就动机,不依赖他人就能独立处理事情,积极主动地完成各项实际工作的心理品质,它伴随勇敢、自信、认真、专注、责任感和不怕困难的精神。
幼教专家指出,生存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独立性,包括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重点培养自理生活能力。独立性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
1、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孩子独立性需要从小开始培养。
13岁的孩子对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兴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欢模仿,所以当他看见大人在干什么他也学着干什么。如大人在叠衣服,他也要来帮忙;大人在扫地,他也抢着要扫;吃饭时也想要自己吃、走楼梯时不用大人扶……这些都是孩子独立意识开始发展的表现。此时孩子的可塑性最强,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虽然孩子做的不好,会把叠好的衣服弄得乱七八糟、把垃圾扫得到处都是,还把饭粒满桌撒。但请一定要放手让孩子试一试。因为这是由于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展的不够完善而导致动作不协调。如果此时家长觉得孩子现在还太小,什么都做不来,反倒给大人添了许多麻烦,等长大点再做吧。那么渐渐地就会让孩子形成依赖性,从而错过了培养孩子独立性的最佳时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赖性就很难改正了。 
   2、了解孩子的发展过程是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前提。
与其他动物的成长历程相比,人类的成长要经历较长的依赖期。在婴儿期,孩子甚至还不能将自己和周围的事物分辨开来。一岁左右的孩子,在迈出人生中独立行走的第一步时,心中充满了好奇和喜悦,这是孩子身体独立能力的展示。随着年龄的增加,儿童的自我意识逐渐形成。两岁左右的孩子,开始可以使用第一个人称代词“我”,这标志着孩子独立意识的形成。孩子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增进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是培养孩子独立意识和独立能力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要主动为孩子营造环境,在父母的监护下,让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例如自己进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随着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动协调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岁,就可以锻炼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后逐渐让孩子学会收拾床铺、饭桌等。如果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产生挫败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则失去了锻炼的价值。因此,只有了解孩子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自己孩子的特点,父母才能够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自己孩子发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独立能力,增强孩子的独立意识。
3、不要包办孩子的一切,放手让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从两岁起,孩子可以在家长的帮助下,逐渐学会自己吃饭、穿衣、睡觉、收拾玩具等。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从不会做到逐渐学会做,从做得不像样到像模像样,是必然的规律,也是必经的过程。因此家长应多给孩子创造锻炼的机会,放手让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责备,更不能包办代替,要有意识地培养和锻炼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时,还要让他们学会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里突然停电,电话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长可借此帮助孩子学会求助,知道应当求助于哪些部门,用什么方法求助。对于孩子独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结果无论怎样都要给予认可和赞许,使孩子产生信心。让孩子感觉到“我行”。这种感觉很重要,它是孩子独立性得以发展的动力。
4、给孩子时间,让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长以为,孩子还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动。但如果成人完全包办了孩子的时间安排,孩子只是去执行,那么孩子的独立性就永远培养不出来了。
5、给孩子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培养初步的独立思考的能力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遵循这样的原则教育孩子就能培养其独立思考的能力。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成人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
孩子提出问题,成人通常的做法是立刻告诉他答案。这样看起来简单又省事,但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就不会思考问题,总希望别人能提供现成答案,这直接妨碍了孩子在智力劳动上的自主性。幼儿具有好奇好问的天性,对待他们所提出的问题,家长应启发他们自己动脑筋去想、去寻求答案。对此多数的家长很注意丰富孩子的知识,也常常很耐心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但往往忽略培养孩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例如:有的家长在给孩子讲故事时,往往只是一页页的讲,一本本的讲,孩子也只是静静地听。其实,给孩子讲故事,家长也可以只讲故事的开头,故事的发展、结尾由孩子进行续编,家长也应该提出相应的问题给孩子思考的机会,充分利用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参与,从而培养孩子思考问题能力。
6、给孩子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
家长在培养孩子独立性时,往往需要同时培养孩子克服困难的精神和毅力。对于幼儿来说,自己穿脱衣服、整理和收拾玩具等,是需要他们付出一定努力、克服一定困难的。因此,家长的作用就是鼓励和要求孩子克服困难,并对孩子作出的努力给予充分的肯定。特别是对依赖性较强的孩子,家长更要坚持要求让他自己做。说实在的,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独立做事,最关键的还是家长自己要战胜自己。有不少家长一见孩子碰到困难,不是鼓励他去克服困难,而往往是立即代劳;还有的家长在孩子遭遇困难时一哭一闹时,就会立即“心软”而“妥协”,从而前功尽弃。因此,为了孩子的将来,家长应下决心甚至下狠心,培养孩子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在做手工时,孩子不知道要如何将作品两个接口粘在一起,作为父母你是否会立即自己动手帮孩子直接将接口粘起来?如果此时你能启发孩子,譬如“你自己动脑筋想一想,要如何将两个东西粘在一起呢?是用胶水?还是用双面胶或者是透明胶呢?”或者是“你再想想还有哪些办法更好更快的能把两样东西粘起来,又快又牢固呢?”当孩子在爸爸妈妈的启发下自己动脑筋想办法解决了这个困难,掌握了粘贴的方法,今后遇到类似的问题,幼儿的独立性会大大增强,而且以后回更加主动的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7、给孩子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尊重孩子的自主选择,培养孩子自己拿主意做决定的能力
我国传统家教中十分重视“听话”和“顺从”,孰不知家长只注意了“听话”却忽略了孩子个性和独立性的发展。家长总是不能意识到孩子已经具备自主选择的能力,总是认为自己的做法比孩子高明、保险,从而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不去考虑孩子在独立做出决定和处理事情时的那一种宝贵的信心和热情。不少家长怕孩子选择错误,从来不给孩子选择的权利。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就不可能适应竞争激烈的社会生活。因此,建议家长应该多说这样的一些话:“这由你决定”、“这是你的责任”、“不管你怎么想,这由你选择”。而一旦孩子作出决定,你就必须使他意识到他要对他所做选择的后果负责。
由于年龄、经验所限,孩子在自主安排生活时需要父母的帮助和引导。比如,在孩子对衣服的质量、式样或钱的价值有了足够的知识之前,不要让他一个人去买衣服;在他对学校的基本课程和职业的要求缺乏深刻认识之前,也不要完全随他意愿选择要上的学校。在这些事情上可征求孩子的意见,允许他们有发言权,但又不能完全听他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是对他们的选择加以适当的限制。例如,带孩子出去买东西,你可以把选择好的两件东西给他看,然后要求他根据质量和价格作出最后的抉择。
家庭是培养幼儿独立性的首要场所。任何一个孩子,无论是独生还是非独生,都是由于父母的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才形成了不同的人格品质和能力的。独立性同样不是与生俱来或自然形成的,而是后天塑造的结果。
8、珍惜幼儿自我独立性意向。
当孩子二三岁的时候,出现了最初的自我概念,以第一人称“我”称呼自己,开始出现“给我”、“我要”、“我会”、“我自己来”等自我独立性意向。心理学家指出:当幼儿的独立活动的要求得到某种满足或受到成人支持时,幼儿就表现出得意、高兴,出现“自尊”、“自豪”等最初的自我肯定的情感和态度,否则就出现否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幼儿的独立性意向,给予热情鼓励和支持,使独立性不断发展。
父母要根据孩子独立性的表现,抓住2-3岁这个关键时期,因势利导地培养其生活自理能力。“自己的事自己做”,包括用杯喝水、用勺吃饭、小便、穿鞋袜、收拾玩具等。若错过时机,形成依赖和懒惰的习惯,改正就难了。  
9、采用适当的教育方式。注意对孩子说话的口气和方式,要认真听孩子讲话,使孩子感到你在尊重他。孩子吃饭不要硬逼,让孩子做事尽量不用命令的口吻。不要当众斥责孩子“不争气”、“笨蛋”、“没出息”等,这样会深深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的人格,并非是娇惯孩子。事实证明:受到父母充分尊重的孩子,大多与父母非常合作,待人友善,懂礼貌,举止大方,自我独立意识强,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孩子受到应有尊重的良好反应。
民主型教养方式有利于孩子独立性的培养,家长不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和要求强加给孩子,剥夺孩子独立解决问题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10、从兴趣上培养。让孩子们做任何事情都要避免简单的命令,防止他们对劳动产生对立情绪或厌恶心理。幼儿对游戏活动有强烈的兴趣,让幼儿做些象征性的劳动时,要尽量游戏化,这样他们就会以极大的兴趣积极参加,如果能经常地坚持训练,他们就会逐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独立性和勤劳、不畏艰苦是密不可分的,不爱劳动,害怕艰苦,怎么能够坚持独立性和自主性呢。
七、怎样培养孩子的社会性
     孩子由于来之不同的家庭,受家庭和年龄的影响,个性的形成也是不一样的。来到幼儿园这个大集体中,孩子的个性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个不相同。班里有多少孩子,就会有多少性格。其中金阳洋小朋友的性格尤为突出。他天资聪慧,但却异常的调皮、好动,易冲动、与同伴不能友好相处,缺乏交往的能力与常识,常与同伴发生冲突……是个十足让老师头疼的学生。
这些特点,既是孩子个性的体现,又是孩子“社会”知识技能的缺乏。面对这种情况,是放弃还是寻求方法,帮助孩子顺利地通过这一特殊的阶段。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社会”领域中提出“增强幼儿的自尊、自信,培养幼儿关心、友好的态度和行为,促进幼儿个性健康发展”的目标。在内容和要求中又指出:“加强师幼间、同伴之间的交往,培养幼儿对人亲近、友爱的态度,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帮助幼儿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习遵守规则。”这些目标和要求为我们指名了对孩子社会教育发展的方向,更萌生了我们帮助孩子养成健康个性的愿望。
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个性,我们做了如下的尝试和探索。
一、鼓励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教给必要的交往技能,学会和睦相处。
1、废除“孤立”的教育方法,让孩子融入集体生活。
心理学表明:“越是孤立孩子,孩子就越是要处心积虑地引起他人的注意”这种现象是我们在学习活动中经常能看见的。为了让孩子安静,不扰乱课堂纪律,我们常常将调皮的孩子放在一个相对“孤立”的地方。但孩子似乎并不领会你的意思,为了引起你的注意,他一会站起,一会发出怪叫,一会又去打扰其他幼儿的学习……你忍无可忍之时,会莫名其妙地发上一通火,既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又让孩子受到了伤害。
通过学习《纲要》,我们废除了这种做法,而是让孩子融入集体,把他当成集体中的一分子,用对其他孩子的要求来对待他,给予他更多的关注,在活动中增加对他的交流,用语言、行动来感染他。在活动中,为了让他集中注意力,我们常常把较简单、易回答的问题优先让给他,在他回答正确时给予及时的表扬和肯定,,让他体验成功与被关注的快乐,让他树立“我能行”的观念。久而久之,不仅他自己树立了信心,同时在同伴的眼里,他也是个“好孩子”的榜样,不再被同伴拒绝!
2、教给孩子交往的技能,鼓励孩子友好交往。
孩子受年龄限制,没有交往的技能与经验,所以常常会为了小事而争吵,甚至大打出手。为了一个玩具,不懂谦让,闹得不可开交。这是幼儿园常见的。在金阳洋身上同样如此。于是,我们在共同参与孩子的活动与游戏时,一边观察、一边教给孩子交往的方法。通过“交换”来换取不同的玩具,通过“协商”参与同伴的活动,通过“合作”共同完成游戏……这些都很好的避免了孩子们在游戏、活动中的冲突,更好的解决了金阳洋受冷落的问题。
二、在实际生活中,帮助孩子理解行为规则的必要性,学会和睦相处。
给幼儿以小小的惩罚,让孩子知道违反行为规则的后果。
研究表明:只有让孩子懂得违反行为规则的后果,才能帮助幼儿更好的树立规则意识。我们知道,游戏中的游戏规则是用来约束孩子的行为的,一旦放弃了这个规则,游戏就无法继续进行。同样的道理,生活中也存在着许多的行为规则。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遵守,违反了游戏规则,将会受到小小的惩罚。快早操了,孩子们都准备排好队准备做操,唯有金阳洋小朋友孩子左顾右盼着,不时的去打扰别人。于是,我们在结束早操活动后的谈话中取消了孩子“自由看书”的机会,还取消了他评“红五星”的资格。一次,两次后他就明白了,一直这样违反规则,“享受”权利的机会就越少,只有当自己按一定的规则进行活动时,才能得到最大、最多的权利与机会。慢慢地,他就改变了自己的做法,能够跟着同伴一起认真做每一件事。
三、家园一致,共同进步。
《纲要》中指出:幼儿的社会性培养需要家、园、社会保持一致,密切配合。为了孩子能更好的进步,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与家长保持联系。“家访”、“书信”、“电话询问”、“平时交流”……都对孩子起到了很好的帮助。慢慢地,我们改掉了孩子不午睡的习惯、活动中孩子专心多了,能积极举手发言表达自己的意见,同伴不再冷落他,在活动中孩子也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社会》是一个综合的学习领域。社会学习往往融合在各种学习活动中,并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社会学习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尤其是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学习,往往不是教师直接“教”的结果。幼儿主要是通过在实际生活和活动中积累有关的经验和体验而学习的。教师要注意通过环境影响、感染幼儿。教师和家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影响源。模仿是幼儿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教师和家长的言行举止直接、间接地影响幼儿,构成他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为孩子提供良好的榜样。
教育是一门学问,《纲要》为我们指明了教育的方向,注重对个别幼儿的培养,让每一个孩子都不断进步是我们最大的心愿!
八、怎样培养孩子的积极情绪。
如今的幼儿都是独生子女,大部分幼儿缺少与他人分享快乐的体验、比较任性、爱发脾气、缺乏自信和独立性,在交往和学习中容易产生不良的情绪。为了培养幼儿积极愉快的情绪,养成热情、乐观、友爱等良好的性格,现代教育国际集团重庆分校的老师针对班内幼儿的情况,开展了“we are Friends”、“yes!I can do it!” 等主题活动。在活动中,通过看一看、学一学、动一动、想一想,学会了与同伴友好交往,掌握了解决问题和矛盾的方法,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和独立性。通过在相关的情境中体验,幼儿获得了排除烦恼,保持愉快情绪的经验。活动中,幼儿的情绪愉快,积极投入,身心也得到了健康和谐的发展。
现代教育国际集团幼教专家JOJO指出,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地渲泄自己的情绪情感,不受真实活动所要求的条件的限制,充分地展开想象的翅膀,从事自己向往的各种活动,从而获得心理的满足,产生积极愉快的情绪。如:绘画、玩沙、唱歌、跳舞等都可以使幼儿充分表达自己不同的情绪情感,使幼儿感到轻松愉快。现代教育国际集团幼教专家JOJO说,幼儿由于年龄小,还不能完全理解自己内心发生的事情,不可避免地会发生某种程度的焦虑或不满,而游戏正好可以使幼儿从这些不愉快的情绪中得以释放和解脱,有利于积极情绪的发展。俗话说,积极的人像太阳,在哪里都能发光发亮,所以积极的情绪情感在幼儿的身心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第四章 引导孩子学会认知
一、如何教会孩子做手工
2~3岁幼儿在手工活动中,处于好奇和好动的本能,对手工工具材料发生兴趣,有时引起自发的游戏活动,进入目的不十分明确的模仿活动,这是幼儿学习手工活动的开始,如纸工活动很少有独立创造的造型,大部是模仿为主,能按一定的顺序方法来操作完成,这时,成人应以游戏的口吻,同幼儿边玩边做,如玩动物园游戏时,小饲养员用泥捏只熊来做客等;奶奶过生日时,用笔画长寿面、还可把纸撕成长条、用泥搓成面条、用剪刀剪等表示长寿面送给奶奶,这样,边玩边做的同时,初步锻炼幼儿的思维,发展手的小肌肉灵活和协调性。
二、怎样培养幼儿的数学能力
有孩子的妈妈说:教我的孩子学数学,她没有兴趣。好像刚刚说完几加几等于几,或是几的组成,再问她刚才几加几等于多少,她就不会了。有时是她自己用手指算出的题,一会又出同样的题,她还得用手指再算一遍。我一直很苦恼,用什么方法才能让孩子把数学学好呢?  我说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她对数学的兴趣。 
一、在平常生活中有意地引导幼儿学习数学,让幼儿在一个没有思想负担的情况下自然、轻松愉快地获得一些粗浅的数学知识。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每件物品都是以一定形状、大小、数量和方位存在着。如:楼房有高矮,楼梯有级数,书本有厚度,玩具有方圆等等。随时随地把握情境及机会,如指导孩子打电话,买东西时请孩子计算价钱,甚至协助付钱。幼儿生活在充满数学内容的环境中,数学的启蒙教育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如可以上楼时让她顺数楼梯,下楼时可以倒数楼梯,买馒头时可以问她一元钱可以买四个馒头两元钱可以买几个,吃饭时让他摆筷子,假如说家里四个人需要拿几根筷子等 
二、以游戏形式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游戏是幼儿最喜欢的活动,也是幼儿数学教育的有利手段。利用游戏形式进行抽缘的数学知识的学习,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在愉快的情绪中轻轻松松、饶有趣味地学习数学。例如,我们可以和孩子玩扑克牌比大小,还可以每个人抽两张牌算和是多少等。在计算过程中,大人要让孩子一把,有时候故意输给孩子,以激发孩子的兴趣,提高计算速度。
教孩子学习数学的方法很多,基本上要以愉快的经验为重要考量,不但孩子愉快,与他们互动的成人也要愉快。摒弃数学古板枯燥、艰涩难懂、令人敬而远之的严肃面孔,让数学真正回归自然,回归儿童,让数学活动和儿童绘画、儿童音乐、儿童文学一样,成为孩子真正喜爱的、乐意主动参与的活动。
三、如何教会孩子生活常识
对幼儿园的认同,父母要告诉孩子幼儿园与家不同,它们之间的关系;认识并记住幼儿园的老师与自己班上的小朋友的名字,懂得幼儿园的规矩等。
 
    对货币的认识,最好不要给婴幼儿钱。经常会遇到有家长带孩子看病时,给孩子纸币、硬币哄着玩,但是孩子并没有钱的概念,他拿到钱后或许往嘴里放,或许用拿钱的手去拿小食品吃。他还不知道钱是很多人都拿过的,沾染许许多多污物与细菌,很容易会引起感染,所以大人们还是不给的好,到上小学或是更大一些再教给他也不晚。不过有的人给孩子钱是为了增强孩子的经济头脑,但仍应注意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发生。
在回答讲解小知识过程中,必然要让孩子得到应有的培养和教育的原则,如“人之初,性本善”。应学会善待老人、周围朋友,要友好、真诚、懂得文明礼貌。防止独生子女惟我第一,惟我为主。
早期教育中的小常识往往给孩子最深刻的印象。当然不应该是生硬、教条的,而应是在游戏时、散步中、玩玩具时,这是父母亲子教育的大好时机。这种轻松、愉快的气氛,孩子也比较愿意接受,尽管孩子不会说“我知道了。”但在他幼小心灵上已打上烙印了。
四、如何教会孩子学习音乐知识。
并不是说孩子不会欣赏音乐,而是老师要怎么去教导孩子,怎么去引导孩子来欣赏音乐,如果艺术课像其他课程一样把孩子们都筐在一个地方,让他们端正的坐好去听完一节课,课上只有老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唱独脚戏,而学生在下面却什么都没听进去,因为没有参与,所以他们不知道参与的快乐,也不会理解老师的感觉,因为那不是他们自己的感觉,没有感受又怎么会有感动?感动需要实践,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才是最关键的!体验是在过程中实现的,没有过程就谈不上体验,尤其是音乐情感休验。学生在听赏、表现、游戏、律动、创造活动等音乐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接触音乐的同时,便接触到音乐表达的情感,学习音乐的过程,便是情感体验的过程。因此引导学生直接面对音乐,直接与音乐作品释放的情感碰撞,在音响的流动中,在主客体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感受、吸收、融合、升华音乐作品的情感因素,使音乐释放的情感与学生的心灵发生共振,使音乐诠释的乐思在每一个人的血液中奔涌,让起伏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小鸟般地飞进孩子的内心深处。任何艺术都是表现人类情感的,而音乐作为最具情感的艺术,在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及审美能力方面自然起着别的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它能激发人无穷的想象力。德国作曲家瓦格纳说:“心灵的器官是乐音,心灵的艺术意识语言是音乐”;而想象力正是一切创造力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对象是学生,设计情景更需要我们了解学生,针对学生,启导学生,才能使教师设计的情景具有吸引力,促使学生主动地、甚至是情不自禁地投入学习过程中来。
综上所述,音乐教学必须把课堂作为学生创作探索的历程,教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更要着眼于人的发展。在艺术这类特别的学科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为己任,用我们的精心和爱心带学生在音乐世界里自由地畅游!
五、怎样提高孩子完整叙事的能力。
叙事是对过去发生事件的口头描述,通常被称为讲故事。叙事能力是儿童语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儿童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对促进儿童其它方面的发展也有重要作用。那么,我们该如何促进孩子叙事能力的发展呢?
父母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起到良好的支架作用:(1)保证与儿童有充足的讨论故事内容的时间,使与儿童进行细致而深入的语言互动成为可能;(2)与儿童就故事的关键性内容进行讨论;(3)注重引导儿童关注故事中的重要细节,促进儿童对故事的理解和记忆;(4)纠正儿童在理解故事中出现的错误;(5)帮助儿童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6)提醒儿童需要完成一定的语言任务,以集中儿童的注意力。
研究还发现,提问是成人更好发挥支架作用的一个非常关键的策略。针对故事细节提问,可促进儿童对细节的理解。比如,可使用大量开放式的邀请询问,如通过比较笼统的询问(如“告诉我发生了什么”)和后续询问(询问儿童随后发生了什么)来提示儿童讲出更多的信息;通过重新聚焦询问(如“回想一下你在那儿时都发生了哪些事?”),对某一细节进行重点提问,提示儿童对事件做详细描述。在使用大量开放式的提问之后,可根据儿童已讲出的内容继续进行开放式提问,例如“你提到了……(时间),请把发生在这之前和之后发生的事情都说一说”。只有开放性的问题才能让儿童叙述出更多的信息,而这类信息通常靠“是不是”之类的问题是无法引导出来的。
六、如何培养孩子语言诉流畅性。
众所周知,语言现象是一个完整的信息输入、处理和输出的过程。“听”是接受输入信号,这时的语言仅仅是以声音的形式存在(就像不懂英语的人听英语那样),作为第一信号刺激物作用于人的听觉器官,而没有其他的任何意义。“听懂”即是对语言这一信号进行处理、整合,也就是平时所说的理解,这时的语言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是作为第二信号刺激物作用于大脑听觉语言中枢的。而“说”则是信息的输出,是在思维的基础上把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通过发音器官“说”出来,与此同时又在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思维。我们常常可以发现孩子一边游戏一边自言自语,这是由于孩子的语言还未深化,他得通过这外部语言来进行思维。但是有些家长却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培养孩子的语言能力时,往往只重视语言的音形外壳而不重视语音本身,只是处于“辨声”、“模仿”的低级阶段,这种“鹦鹉学舌”似的训练,当然不能很好地促进孩子思维的发展。而孩子的学习也不过是一时的兴趣,或为博得父母的欢心,时间一久,他们必然会厌恶学习。
  另一方面,许多家庭所进行的早期教育往往缺乏计划性、系统性、持久性,更多的是随意的。许多父母在孩子牙牙学语时,出于逗孩子玩,或者出于自己的兴趣,教孩子说话。而一旦当孩子长到2—3岁时,父母反而不管了,他们有一个错误的想法,孩子大了,自然也就会说话了。于是孩子语言发展的关键期被白白错过了,耽误了早期开发孩子智力的大好机会。
  近年来的大量研究成果表明,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家庭环境,这包括父母(或者其他家庭成员)的文化修养,家庭的藏书以及父母对子女教育的兴趣。我们通常可以通过一个人的语言来判断他的家庭出身以及他本人的社会地位。语言的层次本身就反映了一个人的文化修养。
  文化素养较高的家长往往能得心应手地利用各种机会,一有机会就教育孩子。一旦发现孩子讲错或用错词汇时,他们就会及时地加以纠正。而当孩子用词恰当准确时就及时给予鼓励,激励孩子的学习积极性。他们往往不是单纯地教给孩子某种语言,而是在语言训练的同时开发孩子的智力。
  当然在早期教育过程中还要防止揠苗助长、急于求成的倾向。
  即使是神童,也要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拔苗助长,只能是欲速而不达。
  威特父亲教育“神童”小威特的方法,把手指伸到小威特的面前,同时发出清晰的声音:“手指、手指。”这儿就包括了听和看,即听觉和视觉训练这两个方面。也许有人会感到惊奇,难道这种与生俱来的听和看的能力也需要训练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
  我们反复地把某一物体呈现在婴儿面前,同时嘴中清晰地发出这一物体的名称,根据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形成原理,久而久之,婴儿就把这种声音跟眼前的物体联系起来了,自然而然他就明白了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有它特定的名称,这对一个婴儿来说,无异于是一种新纪元的来临。他会迫不及待地认识新的东西,学习新的名词,这时那种被动的教育也就转化为婴儿主动的学习了。
  教孩子说话,的确是一项很艰巨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明白言语训练在早期教育中的位就能持之以恒了。人类之所以优于其他动物而取得今日的成就,就是因为人类使用了其他动物所不具有的语言,从而促进了人类智力的发展。基于这一道理,更应该及早教给孩子人类社会这一独特的工具—一语言。
  从某种角度来看,“听”和“看”是为孩子将来的说话创造一种有利的地环境,更重要也更困难的是孩子说话。
  一般地,幼儿在学说话初期,由于把握不准发音的部位,容易产生错误,如孩子容易混淆舌根音和舌尖音,很容易把“哥哥”发成“的的”。
  孩子发音有错误并不奇怪,也并不可怕,要紧的是发现错误要及时加以纠正,否则一旦定型,纠正起来就比较麻烦了。
  另外还有一点值得强调一下,那就是成人不要有意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当然儿语是孩子言语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须阶段,本身是无可非议的。但有些父母出于好玩有趣,有意识地去强化孩子的儿语,这就不值得提倡了。因为儿语本身并不符合语言规范,不一定能被人理解,有很大的局限性。如果一味强化孩子的儿语,势必会影响到孩子的交际能力和智力的发展。事实上跟孩子交谈,的确需要一点艺术,既要能被孩子接受,又要生动有趣,合乎语言规范。
第五章 培养孩子学会做事
一、怎样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家长应重视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教育孩子动脑又动手,心灵手巧。
  1.讲清目的,激发兴趣。
  要告诉孩子动手能力是人生极为重要的一种能力。手和脑是互相促进,达到心灵手巧的境界。人类和其他动物比,一是脑发达,二是手灵巧,其他器官大多不如其他动物。
  在家庭中,让孩子在经济自立之前先能生活自理。剥夺孩子的劳动意识、劳动权利,对其健康成长不利。洗衣叠被,洒扫晨饮,一点一滴地培养。还是先让孩子学会系鞋带之后,再学背唐诗。
  动手劳动是要付出代价的,会使孩子感到疲乏和劳累。但劳动是会有收获的,当孩子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时,会感到精神上的满足,这种满足感会进一步推动他喜爱劳动,形成习惯。
  有的家长一听说学校要劳动就不愿意让孩子参加,怕弄脏了孩子。这是不对的。也不要把劳动作为惩罚孩子的手段。
  2.具体指导,技能训练。
  家长应认识到任何一种新的动手技能都要以一些原有的动作为基础。例如打字,虽然是第一次练习,但如果过去学过弹钢琴或电子琴,其中所包含的按键动作,就会对打字有帮助。 所以,儿童从小培养各种动手能力,对他们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都大有好处。
  有时,在培养儿童动手能力过程中,发展到一阶段会停滞不前,这是一般练习中都有的,心理学上叫“高原期”,在这个阶段,家长鼓励孩子不要放弃,继续练习,达到一定阶段, 会出现质的飞跃,就是我们常说的“熟能生巧”。
  这启发教育者,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要持之以恒,让其顺利通过高原期,由技能变成技巧,熟练掌握。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不行的。
  总之,家长必须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有机会参加各种动手的活动,促进他们能力结构的合理发展。
二、如何培养孩子做事的条理性。
处于2~3岁年龄阶段的孩子,心理过程的随意性很强,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想着做另一件事,显得做事杂乱无童,缺乏条理。孩子应养成做事有条有理的好习惯,这种习惯的养成与父母的教育是息息相关的。
1、建立合理的作息制度。有规律的生活是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重要前提。父母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家庭条件,把每天起床、睡觉、做游戏、看动画片、学习及家务劳动的时间都固定下来。教孩子做事时,一定要交代清楚什么时间去做什么事情,怎样才能做好这件事,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做到要求明确,检查及时。
2、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父母应该随时留心观察孩子,看看他做事是否有秩序,是否知道先做什么,然后再做什么。通过观察,如果发现孩子这方面能力差,应立即给他指出来,并告诉他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按步骤完成,做完一件事再做另一件事。如果有许多事情要做,必须先安排好顺序。如星期天,父母给孩子提出哪几件事是必须要做的,然后让孩子自己安排可以让他用画将要做的事及先后顺序表示出来。一次次地强化久而久之就会养成做事有条理的习惯。
3、父母要以身作则。俗话说:喊破噪子,不如做出样子。父母要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做任何事情都要表现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以认真负责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孩子,如在家做事时主动勤快,有条理,脏衣服不乱塞乱放,换下来就洗,上班前总是将房间收拾整齐等,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培养孩子做事有条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只要父母坚持要求,反复强化,不断激励并加以督促引导,就能使孩子养成做事有条理的好习惯。
三、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1.提供丰富的刺激
 想象的基础是表象,形成丰富的表象是想象发展的基础。宝宝在进行想象活动时,往往是从自己日常生活所接触过的事物中来寻找想象的形象。所以,在这一阶段,让宝宝接受丰富、生动、形象的刺激就显得极为重要。爸爸妈妈要为宝宝创造出一个尽可能开放和多元的活动和感知空间,让他们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产生各种体验,形成丰富表象。
2.培养孩子的记忆能力
  随着宝宝年龄的不断增长,其大脑功能在不断完善,宝宝的认知能力迅速发展,积累和储存了越来越多的记忆表象。当他认知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可以把已有的表象迁移到新的情景中去,这就意味着想象的产生。宝宝最初的想象跟记忆有很大关系,基本上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比如有的宝宝看到成人抱着小孩,他也要去抱布娃娃。有时宝宝会根据事物之间外表的相似性而把事物的形象联系在一起。比如,宝宝在搭积木时,有时会根据自己所搭积木的外形说是房子、汽车等。因此,爸爸妈妈可以通过培养宝宝的记忆能力,来巩固宝宝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来促进宝宝想象力的发展。
四、如何培养孩子的创造力。
创造力即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在婴幼儿身上虽然有所表现,但是却很微弱和不稳定。因此,家长对婴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式。
创造力即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创造思维能力在婴幼儿身上虽然有所表现,但是却很微弱和不稳定。因此,家长对婴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家长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1. 鼓励好好奇心
婴幼儿的心理特点是活泼好动,好奇好问。他们不断地用身体和感官探索周围的一切事物,积累着知识经验,发展着思维能力。对此,父母不能像对成人般地看待孩子,对他们作出种种限制和随意斥责。根据心理学的原理,凡是因好奇心受到奖励的儿童,一定会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否则就会妨碍智能的发展。
2. 培养首创性
为了培养婴幼儿的首创性,特别需要父母在生活中多关心和了解孩子,让他们能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意愿,对其微小的创造性表现给予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3. 避免焦虑感
有的婴幼儿因好奇心而做了错事:如想看看玩具里面究竟有什么东西,结果把新买来的玩具拆坏了。对此,单纯的惩罚只能阻碍其创造性的发展。父母既应该对他们讲明道理,指出其错误,又要鼓励他们试验探索的精神,以避免对所犯错误的焦虑感。
4. 提倡多样性
在生活中,父母不要对孩子照顾过多,担心过多,限制和剥夺他们独立活动的机会。父母要允许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活动,为其智能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5. 诱发想象力
创造思维不同于一般思维之处在于有创造想像成分的参与。孩子天真发问或用想象来解释客观事物时,父母都要积极地诱导。同时,也要积极引导他们参加各种活动,促使他们广泛而仔细地观察、比较和体验,使之头脑中形成丰富准确和鲜明的印象,更好地发展创造想象力。
第六章 帮助孩子学会共处。
 一、怎样教育孩子学会倾听
倾听能力在现实生活中运用非常广泛,大到听报告、欣赏音乐等,小到一句话及每个字的听和用等,日常生活中时时处处需倾听。倾听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孩子知识技能的接受和掌握。那么,孩子该怎样培养倾听能力呢?
  1.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习惯
  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孩子倾听能力的前提和基本条件。由于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孩子的表达能力增强了许多,可是有些习惯却不好,如大人说话时常插嘴,不能认真仔细地听等等。要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倾听礼貌和习惯,这是提高孩子听懂语言的重要保证。应让孩子懂得在听故事、听别人讲话时,要尊重他人,可以自然地坐着或站着,眼睛看着说话的人,并且不随便插嘴,安静地听他人把话说完。这是一种倾听礼貌。
  2.利用“按指令行事”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之一,也是身心发展的一个阶段,为此,可以用按指令行事的方法来发展孩子的倾听能力。如:要求孩子听指令做相应动作;在日常生活中交给一些任务,让孩子完成,以锻炼孩子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结合培养注意力,让孩子根据某种音乐或节奏等,一边看着大人的手势,来完成某些动作或相应的行为等。
3.利用听辩错误法来发展幼儿的倾听能力
  常发现有的孩子听说一件事时,只听到其中的一点儿就听不下去了,这就说明倾听的质量不高,听得不仔细,不专心和不认真。因此,应有目的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去判断语言的对错,吸引孩子注意倾听,并加以改正。如,“玉米棒结在地下,葡萄结在树上”等让孩子倾听后,挑出毛病并纠正。
4.利用传话法发展孩子倾听能力
  说可以印证孩子是否仔细倾听,只有让孩子把听到的内容说出来,我们才知道孩子的倾听能力是否得到发展。可以让孩子听一段话或一个故事,要求孩子认真、仔细听完后回答问题。如:小蚂蚁想去哪里?汽车上坐着谁等等。传话法可训练孩子记忆力和倾听力,如让爸爸每天告诉孩子一句话,再请孩子告诉妈妈,这样就逐渐培养了孩子仔细倾听的能力。
二、怎样教会孩子表达自己的需要
哭声、手势、表情,是婴儿最初的语言。然 而,当孩子掌握了一些词句,有了初步用语言表达自己意思的能力后,我们对孩子的要求就应该更高一些,并且要尽量引导他们较好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比如,孩子哭了,我们要问他,为什么哭?哪儿不舒服?孩子在看图画书时,我们要用启发式的口吻,引导他说一说画上有什么?在什么地方?他们在干什么?小朋友 之间发生了矛盾,我们不要急于批评某方,而要通过耐心的询问,让他们自己讲出事情的经过,并得出是与非的结论。千万不要用“对不对?”。“好不好?”“是 不是?”等简单的问话来处理问题,更不能满足子孩子的点头与摇头。因为这样不但不能使孩子明白道理,而且对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更无好处。如果孩子一时情绪不好,不愿马上回答,
也不要急于求成,待孩子情绪好些后再谈。有位有心的家长,当孩子从幼儿园回家后,他颇有兴趣地请孩子讲一讲这天在幼儿园的生活,孩子一边讲,家长一边记,最后,他吃惊地发现,孩子讲述的内容,记录下来竟是一篇500多字的小文。家长由衷地感谢幼儿园的老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达到如此地步。希望每位教师、家长都做有心人,随时注意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如何教育孩子学会沟通
首先是学会相互沟通,学会如何培养母子之间的感情,学会如何跟他谈心。只有这样才能随时了解孩子的成长。
   和孩子不一定要谈大道理,在这点上有的家长误认为把大道理讲给孩子听就会有好的收效,其实未见得!孩子生下来天真无邪,高兴的事就爱听,不高兴的事就会引起反感,甚至对你产生隔阂,以致无法沟通。
一定要让孩子先接收你,贴近你,然后才可以给他道理,但不要得寸进尺,应该循序渐进,否则会前功尽弃。道理要讲得通俗易懂,只要他懂了就立即停止,若不然再重要的理也要舍弃。
    另外,孩子和父母关系融洽后,自然要提出许多问题让家长解答。能解答的,家长一定要当即认真解答,不能解答的,也要想办法解答,你的努力孩子会看在眼里,从而感觉到你对他的[重视],这一点非常重要。如果让孩子失望了,她将越来越少提问,这时,隔阂开始产生,危机也就开始潜伏了。
    所有的孩子都有天生贪玩的毛病,我的措施是当他的朋友,一起陪他玩。这会让我与孩子的关系很快地融洽,并且无论玩什么游戏,在玩的过程中都能寻找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过去我很少打球,为了达到目的,我经常和孩子一起打羽毛球、乒乓球等等。小孩与大人打球毕竟有一定差距,因此,当他快要失去信心时我常故意放她一马;但当他开始得意时我又毫不手软地击败他。让他从中体会到胜利和失败的滋味。
    这也是一种教育方式,不讲大道理,让她亲身体会一些人生哲理。如果你单纯去满足她的高兴,她会认为胜利得来很容易;反过来老是让她失败,她会失去竞争意识。从宏观的角度来讲,小小球场与人生这个大“球场”的道理是一致的。
     简而言之,凡是孩子感兴趣的,哪怕对她没有明显帮助的事情,千万不能轻易反对,做家长的一定要学会如何“顺风扯旗”。
    当然,大道理谁都会说,做起来可就不是那么容易,我自己烦躁时也常顾不上了,一旦有这种情况出现,事后一定要向孩子道歉,这样不容易产生隔阂。
四、怎样培养孩子的合群性
要培养孩子合群的性格,父母应该主动进行教育,而不应等到孩子不合群后才被动进行纠正:
1.父母要挤出时间亲近孩子,每天有一定的时间跟孩子在一起交谈。
  节假日带孩子去公园或亲朋好友家走走,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与小伙伴一起玩耍。开始时父母可陪伴在旁与他们一起做游戏,当熟悉之后可让他们自己玩。每次游戏后父母都应比较夸张地表扬孩子玩得好、玩得有趣,使孩子在玩乐中感受到小伙伴的可爱以及集体的欢快。
2.父母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父母可以交给孩子一些单独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鼓励孩子与别人合作完成,或向父母求援完成,增加他与别人交往的机会。教孩子懂得一个人的力量很小,有些事情办不到,而大家一起做事情就好办了。
  3.让孩子学会交朋友。
心理健康的孩子都有自己要好的朋友,在孩子与小朋友的交往中,父母要教育孩子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互相信赖,彼此尊重,以培养孩子团结合作的精神。对于爱捣乱、爱逞能、惹是生非的孩子,父母要纠正他们的行为,慢慢地孩子就会融入集体之中。
4.鼓励孩子参加各种体育活动。
体育是一种直接与人正面接触和竞争的群体活动。不论是棋类还是球类,不论是田赛还是径赛,它总是要有两个以上的人参与才有意义。更重要的是,体育活动不但需要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胆量。这胆量,正是人际交往所必需的一种要素。鼓励孩子经常参加各种体育活动,既有利于提高孩子的身体素质,有利于培养兴趣,也有利于提高交际能力。孩子一旦爱上体育,就会主动寻找对手,这种寻找,就是交际;合适的对手,往往就是友谊的伙伴。
5.利用节假日与孩子一起走出家门外出旅游、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可以增长见识,陶冶性情,也可以培养兴趣、开放胸襟。
旅游是一种开放性活动,交际也是开放性的,两者是相通的。交际需要坦露自己,需要主动和热情,一个沉默寡言、性格内向,不爱活动、自我封闭的人,怎么会有很强的交际能力呢?在旅游中,有的要买车票、住旅馆、进饭店、购门票,假如父母有意识地要孩子去做这些事,那么,孩子就可以直接接触到一些新的对象,了解新的交际内容,旅游结束,见识广了、谈资多了,这又给以后的交际增加了话题。
6.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有意识地要他们进行小件物品的购买活动。
年龄较小的,八九岁的,可以叫他们买油盐酱醋;年纪稍大的,十四五岁,可以叫他们买鱼、肉、米、煤等,也可要他们买自己穿用的鞋、袜、手套之类。家中有什么旧报纸、旧衣服、空酒瓶等,可以叫他们去收购站卖。商品交易是人际交往中的一种特例。在交易中,它可以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利于丰富交际对象和加深对人的了解和认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孩子由于缺乏经验,在初次交易中可能会吃亏或出现差错,对此,父母不要过多指责,以免影响他们交际的信心。
7.有意识地要孩子独自做客待客。
到同学或邻居家去串门,到亲戚家去做客,让孩子独自去,这都是缎炼孩子交际能力的机会。串门做客,需要寒暄和问候,也需要交谈和有关礼物的收送。与父母一道去,孩子是附带的,不用应付,没有压力,应酬的主角是父母。让孩子一个人去,自己成了主角,与对方的一切接触都得由自己来应酬,这无疑把孩子推到了前线,促使其考虑如何交际,家里来了客人,有时不妨让孩子去接待,特别是与孩子年龄相仿的客人或朋友,父母千万不要包办代替。
五、怎样教育孩子学会分享
其一,以平等态度对待孩子,不专宠不溺爱。在日常生活中,家长们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家庭成员,孩子是很重要的,但不应该享受凌架于所有家庭成员的专权,该给孩子的自然要给,不应该给的就没必要什么都宠着,只有这样,孩子们才不会自私。
其二,日常生活中实践分享。在家里,在和别的小朋友交往中,家长都应该实践分享的理念。家里的好食物,所有家庭成员都要分享,与小朋友在一起玩,玩具和食物都一人一份,以此让孩子养成这样的理念--“食物和玩具不是专属我一个人的”。
其三,用行动证明分享是快乐的。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孩子将他的食物和玩具分给家人或别的小朋友,并且要让他知道,分享食物或玩具,会让大家快乐。如,孩子在吃玩玩具,父母可以要求参与其中,并且表现得非常高兴,也要向他表示感谢。长此以往,孩子们会明白,与他人分享食物和玩具是快乐的事情。
六、如何教会孩子自我保护
父母要重视对孩子进行自我保护的教育,做到防患于未然。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应该让孩子明白以下几点:
  一是让孩子明白,如果身体不舒服,要及时告诉大人;心里有苦闷,应该向父母或知心朋友诉说。
  二是要让孩子学会适应变化的环境。刮风下雨应该知道带什么东西;出门在外应该知道不同的地方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教育孩子上学放学、外出办事尽量走大路,少走僻静小路;如走僻静小路,最好结伴而行;如遇坏人打劫,尽快避开,跑向人多的地方,同时大声呼救。
  三是要培养孩子对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比如遇到陌生人问路,应该怎样提防被骗;遇到煤气泄漏,知道去如何控制;着火了,怎样用灭火器灭火,等等。
  如果孩子一人在家,最好把防盗门从里反锁上。如果有人叫门,教育孩子不能轻易开门,应先问清是谁。是亲朋好友,可以开门迎进来;是陌生人或仅仅似曾相识的人,不能开防盗门,应委婉拒绝:“真对不起,爸爸妈妈不在家,有什么事情我可以转告,或者请您晚上再来。”如果对方非要进来不可,也不能轻易开门,可以教孩子这样说:“要不您先等一会儿,我给爸爸妈妈打个电话,请他们马上回来。”
  四是要培养孩子对一些社会现象的鉴别与分析能力。现在社会上的事情比较复杂,一些网站、杂志、录像、图书中充斥着不健康的东西,这些不健康的内容对孩子极具诱惑性。父母要经常跟孩子讨论什么内容是健康的,什么内容是有毒害性的,来提高孩子分析与鉴别的能力,让孩子自觉抵制不健康的东西。
  以上这些都是应该教会孩子去判断的,也是培养孩子自我保护能力的重要内容。
  告诉孩子,万一遇到危险的事情,可以拨打110报警。报警时要把发现、发生案件的时间和地点、现场的原始状态、有无采取措施以及犯罪分子或可疑分子的人数、特点、作案工具、车辆、携带物品和逃跑方向等记下来,告诉警察,并讲清楚自己所在的位置、使用的电话号码、其他联系方式等。万一遇到歹徒的袭击,无法自己报警时,可以委托其他人报警。
七、如何教会孩子懂礼貌
第一 以身作则,礼貌待人。
美国心理学家杰里•维考夫提到,父母一般都不会以要求孩子尊重自己的方式尊重孩子。我们的教育方式往往把畏惧和尊敬混为一谈。孩子觉得应该尊敬爸爸,是因为如果他表现不好,爸爸就会打他……这不是尊敬,而是畏惧。
对家长来说,正确的做法应该从倾听孩子开始。也许耐心等待一个小孩子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是件容易的事儿,但却值得花费时间。你可以俯下身,直视孩子的双眼,让他知道你愿意听他说想说的话。这是教会孩子认真听你的话的最好办法。
第二 教孩子使用礼貌用语。
  孩子可以用礼貌的语言来表达对别人的喜爱和尊敬。一旦孩子会说话,就能学会说“请!”和“谢谢!”等礼貌用语。你要让孩子明白,你愿意在他对你有礼貌的时候答应他的要求,而不喜欢听到他命令你。
同样,以身作则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你应该经常对你的孩子(以及别人的孩子)说“请!”和“谢谢!”,这样孩子就明白礼貌用语是日常交流的一部分,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公共场合,都应该讲礼貌。
第三 避免过激反应。
  如果你的孩子打了你或者叫你“大笨蛋”,尽量不要生气(无论如何,你是大人,你知道自己不是大笨蛋)。记住,如果孩子想引起你的注意,他就能干出所有让你生气的事儿来。所以,你应该面对孩子,平静而坚决地告诉他:“咱们家里可不能有骂人打人的孩子。”然后,你要教会孩子用礼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要求:“你要是想让我和你一起玩,你就得好好说。你说‘妈妈,我想让你给我讲个故事。’就行了。”
第四 容忍孩子的不同意见。
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能高高兴兴按我们说的做,生活就会轻松多了——可是,这并不是人类的本性。所以,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你要记住,他并不是不尊敬你,他只是有不同的看法而已。
教孩子明白,用不礼貌的方式表达要求,得不到好效果(例如“你从来不带我去公园,妈妈坏!”)。你应该教孩子用积极的方式提要求(“咱们去商店买完东西以后能去公园吗?”)。随着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逐渐成熟,他就能自己用礼貌的方式提出要求了。同时,家长也应该为孩子做榜样,言传身教。
第五 表扬孩子的礼貌行为。
尽可能鼓励孩子偶然的礼貌行为,不过,要让孩子明白你为什么表扬他。你应该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具体说明你表扬他的原因。家长们往往只说“好孩子!”“真不错!”,而实际上,应该具体地说:“你刚才要糖吃的时候说了‘请!’,真是个好孩子!”,或者“你刚才排队等其他小朋友领完冰淇淋才自己领,做得真不错!”你的表扬要具体明确,这样孩子才知道自己的好表现会得到你的肯定和鼓励,应该坚持下去。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