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6日

(李笔记):不同称呼给孩子带来的感想

2024-04-03 10:41:34

人们在面对不同的人时,会扮演不同的角色,因此会有很多不同的称呼。有些可能是代表你身份的头衔,有些可能是证明你亲密关系的昵称,有些可能是证明你本人的姓名。对于这些问题,我以前没有深入思考和感受,而是理所当然地认为这是一种普遍现象。

作为一名幼儿教师,孩子们的思维总能给我带来惊喜。今天,有一个孩子突然问我:“老师,你的妈妈是怎样称呼你的?” 于是我们展开了一次有趣的交流。 这个孩子告诉我,他发现大人在不同情况下对他的称呼是不同的。 他说,当他表现良好时,父母会甜蜜地称他为“宝贝”,这让他感到无比温暖和被爱。 但当他们生气时,父母会大声喊出他的全名,让他感到自己的行为有些不对。 而当他们不想和他一起玩时,父母会无力地称呼他的小名,让他感到有些孤单和被忽视。 孩子还告诉我,有些大哥哥大姐姐也会教他一些他听不懂的名字,这让他感到有些害怕,但有时候他也会因此感到好奇和好玩。 这样的交流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孩子们对待称呼的感受是如此敏感而真实,他们的内心世界是如此丰富多样。

我明白,孩子们在表达自己的意思时,所使用的呼喊方式是各不相同的。然而,我内心深处清楚这其实是情绪的转变。 不同的情绪给予他们不同的感受,导致他们的心情也随之不同。 孩子们并非不明白,只是还不懂得如何正确地表达而已。在这短短几分钟的对话中,我感到自己颤抖了起来,内心震撼不已,甚至产生了鸡皮疙瘩和心酸的感受。我把这件事和搭班的老师进行了交谈,反思到我们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忽视了情感与认知之间联系。

我们平常教育孩子同学间要友好相处,分享玩具,互相帮助,遇到事情要寻求帮助等等,但很少教孩子去分辨别人带给不好感受的造成的伤害……我们还谈到现今备受关注的话题——校园欺凌问题,根据研究数据统计,校园欺凌呈现低龄化的趋势。

对于孩子们对称呼的不同有不同的感受这一话题,我们不禁会想到现在校园欺凌中一种常见现象,即给同学起外号。这种行为在心理上对孩子造成了伤害,他们往往会不自觉地接受这个外号,而不知道这对他们的成长有何影响。 孩子们对此产生疑问和想法,我相信这只是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表达出来的。 如果我们不加以引导,他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给人起外号是正常的行为,从而逐渐养成给人起侮辱性外号的习惯,给他人带来心理上的伤害,而自己却不自知。 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正确地认识和对待这个问题,教育他们尊重他人的个体差异,培养友善和理解的态度,以营造一个和谐的校园环境。

 我们可以从称呼开始改变。每天与孩子们甜甜地打招呼,用轻声呼唤他们的名字,这样会让他们感到被尊重和受到关注。 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建立起亲近和信任的关系,为孩子们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作为幼儿教师,我将更加关注孩子们的情感需求,用心倾听他们的声音,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理解。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