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9日

(z笔记)感中国历史文化 ——得到《枢纽》有感

2021-10-15 09:56:46

感中国历史文化

——得到《枢纽》有感

今天得到APP里的老师讲解《枢纽》这本书的内容,让我感触中国历史的伟大,让我对中国历史有更深的了解和研究。那么研究的基本出发点就是要寻求对世界的理解,因此我们就先要把任何观念或者价值判断搁一边。不是说那个东西不重要,那个东西很重要,但是首先我们要先寻求理解,理解之后才有可能知道我们所喜欢的观念或者价值,第一它有可能处在什么位置,第二它如何有可能变成现实,第三它有可能未来会引导向什么样的方向。

  要理解现实的话,有几个方向或者说有几个点需要认真地去研究和思考。首先,任何现实都是秩序性的存在,你要研究理解一个秩序,首先得有基础的物质性约束条件。一个观念把它想象得再美好,假如这个物质性约束条件你根本做不到的话,根本不支撑的话,你想象的观念或者价值,再美好也没有意义。于是我就开始反思,过去我们所学的产权概念是不是遭遇到了它的适用性边界呢?过去我们提的所有概念,或者说理论,都是在资源丰沛地区,在工业、农业经济地区提出来的所有这些理论。而这些理论在一种资源不那么丰沛的地区,它在只能以牧业为生产方式的地区是否遭遇到了适用性边界呢?不是说这种理论不对,第一是遭遇到适用性边界,第二是前提假设发生了变化。此时,我们调整了前提假设或者初始变量之后,这个理论结构该做怎样的调整。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去思考经济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思考政治问题、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经过这样一个反思之后,你都会发现你的思维方式跟过去不一样了,你眼里的世界跟过去也不一样了,你理解的逻辑和道理都会进入到一个更大的空间,进入到一个更长的时间,进入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层次当中被你理解。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去思考经济问题、思考社会问题、思考政治问题、思考这一系列的问题,经过这样一个反思之后,你都会发现你的思维方式跟过去不一样了,你眼里的世界跟过去也不一样了,你理解的逻辑和道理都会进入到一个更大的空间,进入到一个更长的时间,进入到一个更丰富更立体的层次当中被你理解。

什么是相关变量,什么是无关变量,用什么识别?是用头脑中的意义框架识别。意义框架本身也是有适用性边界的,我用另外一个例子来解释

比如刚才谈到了埃及那边,说现在已经没有古埃及人了,都是阿拉伯人了,我要校正一下,这种说法不对,埃及那个地方,从血统来说当然还有古埃及人,他们自称科普特人。我从法国见到一个从埃及来的人,我觉得他骨骼清奇,他说是科普特人,我说你还信古埃及的宗教吗?他说我是基督徒,这是什么概念呢?既使他仍然流着古埃及的血,但是从文化身份认同上,他已经完全不是古埃及人了。

他的身份认同是由什么支撑的?就是刚才我说的意义框架,当然一个人可能同时会在N多个意义框架里交叉理解世界,而对于我们身份认同这个意义框架最根本的、最底层的意义框架是什么?实际上它来自于对我们的过去、对我们的历史的理解。

  所谓历史是什么?历史我们可以把它比喻成就像盖一座大楼,你要盖大楼的话必须有砖头,但是再多的砖头也就是一堆砖而已,如果成为一个大楼,你还需要蓝图,是蓝图使得这些砖头获得意义和秩序,从而呈现为一座大楼。没有蓝图的话,再多的砖没有用。

这个蓝图是什么?首先,蓝图尽管它必须得要考虑到砖头的物理属性,但事实上蓝图仍然是独立于砖头存在的。同样一堆砖头,不同的蓝图可以盖出完全不一样的楼出来。那么这个蓝图在这儿是什么呢?在这儿就是史观,甚至说得更学术化一点就是历史哲学。我的这本书就是在讨论历史哲学的问题,或者在讨论史观问题。

为什么要讨论这个历史哲学的问题?为什么要讨论史观的问题?一定是因为我们的自我身份认同。我前面说到了历史哲学或者史观是用来塑造我们最底层的身份认同的:究竟我们是谁。通过认知我们如何从过去走过来,来理解今天当下我们是谁。这里就涉及到过去有大量的史实,究竟哪些是相关的事实,哪些是无关的事实,哪些是我们的事,哪些不是我们的事,这些都需要通过某种蓝图才能把它识别出来。于是这就决定我们如何勾画我们的蓝图,反过来它也会决定我们认为谁是我们、谁不是我们,什么是历史当中重要的事情,什么历史当中不那么重要的事情基于这个思考背景,我们可以说对于当下中国史观需要重新做一个梳理,需要重新做一个界定。因为我们现在看到了很多状况,有可能是我们的史观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我们对这些状况无法有效理解。

自己从得到里看到更多的中国历史文化和历程,从而感叹中国的历史悠久,也给我们有

了更深的了解和感触。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