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18日

L/随笔 行知精神 伴我成长

2020-10-29 13:13:09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有这样一个人,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棵草去”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孜孜不倦地为中国教育寻求新路。他一生以身立教,三十年如一日矢志不渝地为教育事业所奔走,他就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我们教师行业的前辈与楷模—陶行知。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有幸从图书馆成功借阅了陶行知先生所著之书—《行知研究》,书中的一篇篇文章,看似短小,实则精湛。当我细细阅读过每一篇文字、每一节段落、每一篇文章,才真正领悟到其中精华所在,深层次地领会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理念,他的教育理念刷新了我对教育行业以及教师职业的认知,将此理念深埋于心,从而使自己充满了想要不断学习的动力,迫切想要在课堂上实践这些理念。陶行知先生告诉我“教师的职务也是一种手艺,应当亲自动手去干的”确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习理论知识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将之运用于实践之中吗。

不知有多少人,在题记教育伟人时,映入脑海的是那个在站在三尺讲台上,慷慨激昂地说出“教育为公,以达天下为公”的单薄身影,1971年,先生目之所及之处,中华大地遍地疮痍,国家贫困到了我们难以想象的程度,陶行知先生当时便表示贫困的根源在于中国教育,那时的中国有两亿文盲。有七千万儿童没有机会接受教育,那时的陶先生,本可以凭借自己的一身才华,转身成为人上人,从此受人尊敬、被人崇拜。而他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放弃了谈笑有鸿儒的机会,而是紧紧抓住了中国最底层社会的教育问题,他认为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就是到乡下去的教育,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他是这么说的,然后也是这么做的。陶先生毅然决然地脱下西装,辞掉了待遇优渥的大学教授的工作,转而努力推广平民教育。当时陶先生三个月的收入都足以在北京买一栋四合院,而这一切,他统统不要了,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那里在当时的中国都是一个极为贫困落后的村落,但是他并没有嫌弃,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农村教师。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众。陶行知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那些财主家的帮工,那些街头的打杂者,那些货场的脚力,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都识字。

他一个人在坐着自己的努力,但伟人之所以为伟人,就是因为他的付出并不是微薄之力,辗转中国各地,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1946年7月25日,陶行知因积劳成疾,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那年他55岁。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

陶先生当得起一句万世之表,我们周围也有如此之精神的好老师,记得一位同事说过这样一句话:教师有了小病不用去看医生,而应该去看学生,病就会好的。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的身体不是很好,总是有间歇性的偏头痛,病情严重的时候甚至一晚都无法入眠,疼到在床上打滚。即使是这样,在她十几年的从教生涯中,也从未请过一天病假,没有落下一节课,在课堂上永远保持着激情昂扬的状态。每次听到同事们说起这些,或看到带病坚持上课的她,我都会有一种难言的情愫涌上心头,我由衷的敬佩她。也许会有人说,这么拼命干嘛呢,学生又不是自己的孩子。但不为人师是无法体会这份感情,学生于我们来说不是亲生却胜似亲生,我们将他们当做自己的孩子认真栽培,不奢求任何回报,只要能给孩子心中“教师”这份职业增添一份色彩,便已心满意足。若干年后,他们回想起自己的启蒙老师,除去严格,我更希望带给他们的是无论多少年都不会消散的春风细雨般的温暖与微风拂柳般的谆谆教导。

我所识得的一位教育前辈更是如此,二十年前,他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从刚开始的孑然一身,只有一桌一椅,到如今创办了文化特色突出,教育设施完善,教学质量优秀的小学。这样的经历令我明白,教育不仅仅是站在三尺讲台之上教书育人,还是尽毕生之力,推动一方教育事业发展。毕业后,我怀揣着美丽的梦想,踏上这条充满希望的阳光之旅,一路走来,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惑,但更多的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几年来的辛苦耕耘,;几年来的默默守望,令我深深地爱着教师这一平凡而充实的职业。

相信我们以陶行知先生作表,那么任凭岁月更迭,世事沧桑,任凭青春流逝,红颜憔悴,我们每一位教师会永守心中这盏希望之灯;树万世之师表,添不朽之彩!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