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9日

(笔记) C 从我不会到自己来,家园共育见成果

2019-06-04 14:44:06

明我会,你却说我不会;明明我能行,你却说我不行;明明我不怕,你却说我胆小......这是很多家长和孩子的对话,孩子们在努力尝试,家长们却在一味否定和包办,总以“你不会”“你还小”为由在爱的名义下打消了孩子动手的念头,剥夺了孩子动手的机会

孩子不说话、不走路、不动手、不见生人......这些看似不理解的背后是一群过度理解孩子心理的家长,他们对于孩子的一个眼神或动作,心领神会。桐桐也是一个在爷爷奶奶的包办代替下成长的孩子。初次见识了她的不同是在上学期的一次美术课上,原本在涂色的她突然哭了起来,细问之下她说“我不会”,可是画纸上已涂好的部分在提醒我,她不但会而且涂得不错。这就让我们疑惑了,问题究竟在哪儿呢?第一天和妈妈反馈情况后,妈妈告诉我们,孩子现在已有很大进步了,连隔壁邻居都感觉到她的变化,以前奶奶每天在家照看孩子,很少出门,孩子胆怯到不敢见生人。想自己动手做事,奶奶就会说“你不会”“你太小了”。正是这些语言的暗示和行动上的阻止,把孩子的思维和动作也一并包办代替了,一遇到困难就有人帮助,根本不用动脑筋,以致于孩子缺乏自信心和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天孩子的情绪更激动,粘着妈妈哭着说“不上幼儿园”,背后的原因就是不想画画,妈妈说“今天不画画”,可孩子的情绪依旧没有好转,从妈妈手中接过孩子,我们开始讲道理“每个小朋友都要画画,你也一样,明明你画得很好,为什么不画呢?不用怕,只要练习了就很棒......第三天开始孩子的抵触情绪慢慢消减。寒假时,家长和我交流,他们在假期带着孩子去了好几个城市,看不同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为的就是让孩子开拓眼界,从而打开心扉变得大胆自信。在家中,只要有时间就会和孩子一起做手工、玩游戏、画画。这学期开学,我们明显感觉到孩子更积极、阳光了,入园能大声的和老师问好,游戏时愿意主动参与,上课时能积极举手,就连自己的心情和想法也会主动告诉老师。美术课上,当我试图握着桐桐的手帮助她时,一脸认真的她对我说“我自己来”。听到这句话我笑了,连心间都跟着荡漾起喜悦。

陈鹤琴先生说过:“幼儿教育是一件复杂的事情,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儿园一方面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桐桐的成长正是家园共育的结果,在她的身上我们看到了父母的倾心付出,孩子的努力还有老师的关注。如果我们少了关注,亦或者家长对于我们的反馈无动于衷,我想孩子不会成长的这么快,变化这么大,所以,家园共育不是一句空谈,它于孩子来说是一双隐形的翅膀,为他们筑梦飞翔。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