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20日

T笔记——帮助孩子发现同伴的优点

2021-05-02 13:54:19

这段时间以来,我发现大班的孩子,自主意识强了许多,他们会就班上的一些事物发表许多看法,并且主动把自己的一些观点讲给老师听。看到孩子们象个小大人似的,我觉得他们真的长大了,心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这种高兴的心情维持的时间不长,几次下来,我感觉他们都在打小报告,说的大多是别人怎么怎么不好。说起别人的问题来不遮不掩,头头是道,有的小朋友没有碰他,非说有小朋友打他。眼瞅着打小报告行为要愈演愈烈,都快变成批判大会了。每次小朋友的打小报告,我要处理问题。不然小朋友会觉得没有关系,老师不会去管,这件事我们都会做。

有一次,小朋友在区域游戏时,阳阳跑过来和我说,芃芃过来拿他的游戏材料。因为我正在帮美工区的小朋友找绘画的纸,还没来得及去处理,阳阳就等不及和芃芃争抢起来。我立刻跑去先分开他们两个人,询问其原因,芃芃说我也想玩。他不想和我玩,得知原因后,我立刻对两位小朋友实施教育,让他们友好相处。

过后,我也进行了反思,找原因。应该说社会和家庭对孩子们漠视同伴优点的这种行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老师的不良教育行为对此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尊重孩子 ,影响了幼儿对别人的正确评介。基于成人不良教育行为对幼儿社会性行为发展的不利影响,近年来虽然教育家们不断提出教师要改变教育观念,把幼儿看成是有着强烈自尊心的个体,要热爱、尊重和保护他们,但在幼儿教育实践中,教师却时常有意无意地伤害着孩子们的自尊心,阻碍了他们幼小心灵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学会发现同伴的闪光点,需要教师改变自己的教育行为。
    第一,要建立起动态的评价标准,宽容理解每一位幼儿。从每天入园至离园的每一个活动 ,教师为幼儿设置的规则要求繁多,是否遵守这些规则是教师评价幼儿的重要标准,如果幼儿能按教师的要求做,他就是好孩子,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做,就是不好的孩子。教师对违规幼儿带有明显的不满厌烦,甚至是憎恶的情绪色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是好孩子,不能按教师的要求做,就是不好的孩子。教师对违规幼儿带有明显的不满、厌页,甚至是憎恶的情绪色彩。幼儿在这种环境中也就知道了什么是好, 什么是不好,我们发现大中班的幼儿几乎都能说出老师喜欢谁,因为他们听话守纪律:老师不喜欢谁,因为他们上课不听讲、老闹、不守纪律等,幼儿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时期,爱说好动是他们的天性。每当兴奋时,他们就会忘记规则,破坏纪律,特别是那些活发好动的幼儿。教师应当反思一下:我们的要求是否过于僵化?是否超出了幼儿的承受力?我们是否是按一个模式来要求所有的幼儿?我们能否宽容理解幼儿的某些违规行为?

第二,挖掘潜力,给予机会让每个孩子都得到表扬。由于教师有套固定的评价标准,那些听话、守纪律的孩于经常受到表扬,而那些调皮、常犯错误的孩子则经常受到批评、指责甚至惩罚。这些调皮孩子由于受到老师的冷漠疏远,别的孩子就会对他们产生不好的印象,经常告他们的状,不与他们交往。其实每个幼儿有各自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气质,有不同的想法与行为方式,教师在教育中不能偏爱某些孩子, 而应有意识地发掘每个孩子的优点,特别是那些活泼、好动幼儿的优点,有意识地组织一些他们感兴趣的活动让他们把长处展示出来,教师也应不失时机地给予表扬,让其他的孩子知道这些好动孩子也有他们的优点长处,从而对这些小朋友有一个较为客观的正确认识。

第三,以正面教育为主,正确运用奖惩。柯尔伯格认为,幼儿园至小学低中年级阶段是属于道德判断的前习俗水平,他们对是非善恶的评价判断是从行为的后果带来的赏罚来评判的,得赏者为是,受罚者为非,他们没有主观的是非标准。如果教师经常指责批评那些“犯错误”的孩子,这些孩子也就是非的代表了,显然这是不可取的。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多运用语言与非言语手段对孩子的言行加以表扬和奖励,还可通过讲故事等方式让他们逐步掌握定的道德标准 ,并通过游戏活动培养自控能力。对于经常“违规”的A孩子,教师可以运用期望效应的方式达到效果。如某孩子好动,在下课时常说话、打扰别人,教师在上课前悄悄地对这位孩子说:“你是一 名好孩子 ,王老师相信你这次上课肯定能好好听讲,不乱说话,是吧。咱们让别的小朋友看看!”在上课或其他活动中,当孩子有点进步时 ,教师要及时表扬 ,这样孩子 在改正自己不良行为时 ,也能得到教师和其他小朋友的认可。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