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T (笔记) 调皮的帆帆

2019-10-26 10:14:29

我们班有个男孩子很调皮,他的专注力时间非常短暂,在每天的一日活动当中,不管是排队,还是集体活动又或者是小朋友自由活动,他不是用小手拍打出各种声响干扰别的孩子,就是以各种姿式“斜躺”在小椅子又或者是趴躺在地上,严重影响了班级的活动秩序。虽然教师始终坚持引导教育,甚至是找父母沟通,开展家园共育,但是最终的效果都不佳。

一天,我正在给大家讲绘本故事,突然教室后部传来“咚”的一声,于是所有小朋友的目光瞬间被吸引过去,原来他因为在椅子上扭来扭去,不小心连同小椅子一起摔倒了,另外一位老师和保育老师赶紧走了过去,仔细检查后,并没有大碍,于是再次提醒他,下次好好坐哦,别摔跤了。

可是,他们刚刚离开他的身边,他似乎并没有因为摔跤而产生不愉快的情绪,或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收敛,反而暗暗窃喜自己刚刚的小动作成功的“吸引”了其他幼儿目光,于是便断断续续发出碎小声音,偶尔还会故意制造大响动,发现有幼儿回头看着他,他更受“鼓舞”。

终于,有孩子觉察受到干扰,举手向我“投诉”:“老师,帆帆一直在吵,我听不到你说的故事了!”听他这么一说,其他孩子也开始陆续表达自己的不满,“他还扯我头发”“他的脚放在我的凳子上了……”听到这里,我索性合上绘本,询问大家:“那应该怎么办呢?你们有没有好办法,能够让帆帆和大家一起认真的听故事呢?

有的孩子说“我们把他送到别的班级吧,这样就没人吵我们了”

有的孩子说“老师,你把他放在旁边的椅上坐,让他在一边冷静一下,我妈妈就是这样的

还有的孩子说“那等会儿不带他出去玩!”

总结了孩子们的“建议”,我发现他们似乎更喜欢用“惩罚”解决问题,希望帆帆能够从受惩罚的教训中吸取经验,虽然这可以成为一个参考办法,但是这种方式对于他来说,并不能改变他,其实对于大班上学期的孩子而言,他们当前的认知发展水平,已经可以让他们从惩戒中学会反思,但是对于帆帆而言,他是自控能力较弱,归根到底是治标不治本,实用性很小。

于是,我又问孩子们,“那除了这些惩罚的小办法,我们还可以怎么帮助他,避免下次再发生这样的情况呢?”小朋友们瞬间安静了,低下小脑袋默默思考。突然,菡菡轻轻的走过来,在我的耳边说;“老师,我可以成为小旭的朋友吗?这样上课时,我可以告诉他认真听课。”这是一个很棒的主意,我微笑点头表示认可,并马上分享给其他的孩子们,大家又开始热热闹闹的讨论:

“那下次我也做他的好朋友,如果他没有坐正,我就教他正确的坐姿!”

“排队的时候,我会牵着他的手,让他和我站在一起,他肯定不会乱跑了”

“如果他把脚放在我的小椅子上,我可以告诉他,小椅子会不开心的。”

就这样,大家谈论了很多的办法,每个孩子不仅想出这一次的事件的解决办法,甚至还延伸到班级的其他事件中。虽然一开始,因为帆帆的调皮捣蛋,成为大家最“不喜欢”的朋友,但是现在,他变成了最受关注的一个孩子,在全班幼儿齐心协力的努力下,帆帆也渐渐开始遵守班级的一日常规了,每天都开开心心的来上学。

经历了这件事,我不禁反思,孩子最初的处事经验源于成人,我们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一个行为,都影响他们今后处理问题的思维,最初他们对帆帆“不满”和“疏远”,希望借用惩罚的小办法纠正行为,不正是老师对帆帆屡劝不改后,表现出的负面情绪吗?但是,当老师提出更积极的办法,孩子们的态度也立刻发生转变,帮助的方式也更加具有积极的价值,教学的效果自是不言而喻。

我想,这样的“小魔头”,也许每个班级都会有,教师教育的方法也是各不相同,但也都会“因材施教”。如果下一次你发现自己的方法没有效果,不妨冷静思考自己的行为,是否在无意识中用“惩罚”强化了他们的错误,是不是还有更多可以弱化行为的、积极的教育办法,也许这样更有效。同时,我们也必须承认,无论是《纲要》或是《指南》当中,都再三要求要以孩子为主体,让孩子学会自我教育,相信有了这一次的经验后,这些即将升入小学的孩子,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必然可以尝试更多新思路去解决,对于幼儿个人的成长,也是一次极好的经历。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