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6月02日

笔记:"惩罚”也是爱的一种表现形式X

2019-03-04 13:37:08

    

    这学期开学仅两个星期,我已经明显感受到孩子们的“变化”,他们已经不再像小班那样“逆来顺受”的听话了,他们现在“敢于创新”。每个孩子的自主性和自我意识越来越强,每天有说不完的话,集体活动时,我的柔声细语对他们已经起不到震慑作用,吃餐点时也总能听到他们窃窃私语尤其是中午午睡时,孩子们有的与旁边孩子讲话,不能安静入睡、有的胆大的还坐起身来找别的同伴讲话。

   小班的教育方式——细声细语,娓娓道来已经严重激发不起孩子们倾听的兴趣。所以,我们必须制定一定的规则和纪律,还要采取一定的“奖惩制度”,让幼儿明白如果表现的好老师会给予奖励,但违反规则和纪律就会受到一定的惩罚。其实,我们不能总像小班一样是依着孩子的性子来,也应该让他们知道做错事情是要经受一定惩罚的,以此来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让他们学会一些必须要遵守的规则。所以,有时惩罚也是爱的另一种表现。

    还记得刚带小班那会儿,有部分家长很担心老师会责罚她的孩子,语重心长的跟我说“老师,我家孩子犯错了怕老师批评,希望老师不要对孩子太严厉,尽量多照顾他的情绪”,我们曾经无数次的采用这种所谓的“照顾他的情绪”的教育方式,但是事过之后我们发现造成的结果就是他的变本加厉。从孔子就研究出了“因材施教”这样一种既有深度又有力度的名词,而且这个词也被广泛的应用着。孩子的性格截然不同,我们针对不同的孩子选择的教育方法也应该是不一样的。比如:班里有些孩子的性格比较内向,胆小,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就需要循循善诱,而不是厉声呵斥。而有些孩子就是班里的强者,什么都不在乎,在尝试过种种的说服教育之后,他仍然会表现出一种盛气凌人的霸气,对于这种孩子,我们就只能通过惩罚来挫挫他们的锐气了。当然,我们所谓的惩罚并不等同于体罚,本着爱孩子的心理,我们只是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急迫,但是却并不至于要用身体上的惩罚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比如:组织活动时不专心,喜欢交头接耳,我们会走到他旁边轻轻的摸摸头以示提醒;上课不专心,不听讲,而且还捣乱课堂秩序,我们就只能将肇事者喊到前面,脱离开让他喋喋不休的小环境,进入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专注的接受教育;有些孩子就是不喜欢喝水,可是明明嘴巴都快要干裂了,家长心急如焚,我们只好责令他在别人喝一杯的时候他需要喝两杯;当别人在玩玩具,而他只是关心用玩具来打闹的时候,我们就要让他到一边清醒的反思一下自己的错误究竟是什么......

  我希望孩子们能够理解,最主要的是从每次老师对他们的教育中明白老师的良苦用心,知道下一步他们该怎样去做一个好孩子。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是每一位父母和老师要做的重点工作,宠爱、溺爱不要发生在孩子们身上,让我们的爱变得更加理智。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