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18日

w(笔记)参观龙窑遗址

2019-12-27 07:38:01

孩子们在了解了繁昌窑之后,幼儿园组织了大班孩子去参观龙窑遗迹,孩子们在爸爸妈妈的带领下来到了位于一中附近的繁昌窑。孩子们很兴奋,介绍的老师带着孩子们一一介绍,首先看到的2号龙窑。2号龙窑发现于2013年,全长38.4米,宽2-2.9米,主要分窑头、窑床和窑尾三部分。窑头由操作间、窑门、火膛三部分组成。然后是窑床,为保证匣钵的稳定,窑床一般铺有沙粒,时间长了会形成既硬且厚的烧结面。窑床上尚存一些没有取走的匣钵,现在能看到大小两种规格。为便于装烧,窑炉两侧各设有两道侧门,侧门位置上交错分布。这是窑墙和窑顶倒塌堆积。还可以看到三层窑墙,说明这座龙窑至少经过3次大的修正。当然,如果窑顶没有倒塌,窑顶两侧每隔1-2米,会有投柴孔。这里是排列整齐的匣钵窝,从匣钵排列的规律和数量可大致判断一窑会有多少摞匣钵,根据窑内空间高度,每摞匣钵应有15层左右,可推测每窑装烧量大约3万件以上。再来看窑尾。窑尾的主要结构是排烟设施,由于烟囱在地面以上,很容易破坏,现在基本不见。但可看到排烟孔和排烟室。这座龙窑的排烟室宽度不到1米,但中间有道间隔,说明排烟位置曾经有过位移。有专家认为,我们看到的是一座窑,实际上应该是3座。接下来,我们再看1号窑。眼前看到的就是我之前介绍的窑包,有接下来,我们再看1号窑。眼前看到的就是我之前介绍的窑包,有人称之为“瓷山”,可能更通俗易懂。窑包是两座龙窑生产过程中,出窑时的废弃瓷片和窑具堆积而成。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堆积厚度最厚处达6米以上,从窑包的体量就能看出这两座窑烧造时间之长,同时也说明古代龙窑装烧量大,废品率也很高。因为参观顺序的原因,我们只能从尾部先参观。1号窑发现于2002年,经过两次发掘。连操作间总长60多米,宽度1.9至2.4米,中间宽,两头窄。1号窑坡度达到20多度,所以现场较陡。根据这座窑的长度和坡度,我们可以想象,如果窑顶没有塌落,完整的情况下,远看上去像一条游龙,所以古人称这种窑为龙窑是很形象的。我们先来看窑尾,因窑尾出露地表,不仅烟囱,连排烟室全部都破坏了。2002年发掘的时候,在靠后的位置清理出大量整摞整摞的匣钵,高的达到1米多,有的里面还有未取走的器物。因为该窑经过几次回填和清理,现在的保存状况已经没有当初那么直观了。2014年,我们在清理两侧堆积时,在南侧发现了几处工棚遗迹,是窑工堆放匣钵、瓷器和柴火的地方。这个窑因为窑身较长,两侧各有三道侧门,南北交错分布。窑床因为烧结较硬,已经看不到明显的匣钵窝了。和2号窑一样,1号窑也有3层窑墙,经过3次大的修正。参观之后老师请孩子们把今天看到的画下来。之后和小朋友们分享。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