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4日

Y/随笔:教师如何应对幼儿园孩子的攻击性行为

2019-06-10 10:04:40

    攻击性行为通常定义为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而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经常性发生对他人、周遭物体进行的行为或言语上的严重攻击表现。0——4岁的幼儿常采用直接的吵架,打架等进行身体攻击,4——6岁的幼儿常采用间接的语 言攻击,谩骂、诋毁,故意给其他幼儿造成心灵伤害等。  

    幼儿时期,大脑仍以兴奋为主,所以幼儿显得喧闹和冲动.当遇到不顺心的事时,有一种急不可待的冲动。如:5岁的丁丁要与同伴去大型玩具上玩,但老师不许丁丁离开教室,于是他很生气.如果过去他因为对老师不礼貌而受到过半严厉的批评的话,则在案前后联想下,他产生了另一种转移性的攻击性行为,如:撕老师的书本﹑拆坏班内的玩具﹑用脚踢桌椅等。生理因素又包括体制因素,应该承认儿童攻性行为的产生主要决定于后天的强有力的社会因素,但也有先天的本能的生物学基础。那我们要如何应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呢?

    1、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首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儿童观。日常中多阅读有关书籍,认真学习,深刻领悟,根据自己班幼儿发生的不良行为,结合教育的经验,逐步形成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儿童观和教育观。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我们应更多地强调爱、平静、温和的教育,特别要注意平时培养他们的爱心及善良、谦让、合作等良好品格,这才能铲除孩子攻击性行为的土壤,切忌当孩子有了过失或攻击他人时,便对孩子态度冷漠,粗暴对待,这样只能使孩子产生反感甚至对立。其次,幼儿园与家庭教育要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家庭成员间对孩子的态度也要一致,否则教育的作用就相互抵销,造成幼儿思想的混乱或行为上的矛盾。其次,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儿童观。不少家长对幼儿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面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间接、委婉的办法,努力改变家长的儿童观和教育方法。指导家长采取正确的教养方式,逐步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在与“攻击性行为”幼儿家长的联系中,应改变以往那种只是一味告状的做法,而是首先向家长汇报孩子的进步,哪怕是一点点,向家长提出配合教育的具体要求,这样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幼儿的模仿能力比较强,对各种行为缺乏正确的认知,只是一味的学习模仿,因此作为成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行为应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给幼儿起到榜样的作用。

    2、遵循幼儿年龄特征,合理组织一日活动。科学设计、合理安排幼儿一日活动,可保证幼儿各器官、组织有节奏的活动,防止神经过度疲劳或过于抑制,对于形成良好的习惯有积极促进作用,减少环境中易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刺激是很必要的。其次,教师不仅要给幼儿提供足够的活动空间、丰富多样的游戏材料等,同时还要营造融洽、积极的人际互动氛围,创设和谐自然、温馨舒畅的心理环境,从而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

    3、给孩子充裕的情感体验,创设情境,提高孩子的承受力。让幼儿参加与情感经验活动,体验理解攻击性行为的负作用。在幼儿园里,可以创设相关的情境,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意志品质,减少攻击性行为。如幼儿遭遇别人的攻击性行为,捂着痛处伤心地哭着,然后启发幼儿进行讨论:别人打了你以后,你痛吗?你还愿意与他交朋友吗?你喜欢这样的孩子吗?幼儿在讨论中自己找到结果。另外,针对一些突发性的攻击性行为事件,可以让幼儿自己分析评判,自己去体验,通过多次的情景体验,强化幼儿对攻击性行为的厌恶的否定性情绪。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如我担任的是小班的教师,对幼儿争抢玩具后攻击性行为,我立即创设情境——“我该怎么办?”让幼儿知道,当别人抢我玩具时,我可以寻求成人帮助或用语言去提醒他。同时我也可预见性的创设挫折情境,以此增加幼儿的挫折经验,使幼儿面对类似事件时,能正确对待处理。

    4、通过正面教育,为幼儿树立学习的榜样。例如:利用童话故事中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正面人物对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幼儿进行说教。特别是教育者本人及父母家人更应该言行一致、以身作则,做幼儿的表率。

    5、发现优点,淡化缺点。采用多鼓励、少批评的赏识教育,可有效避免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例如:平日里要善于观察,努力发现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找出优点,对其优点或进步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利用对其优点的鼓励来淡化不良行为习惯;对于幼儿的缺点则应装在心里,不在其面前强调。

    孩子的健康成长对其一生影响是深远的,所以作为父母要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幼儿的这种攻击性行为,父母应该及时的指出并耐心的进行交流,不要对孩子过分溺爱,当孩子犯了错误,家长应该跟他讲道理而不是打骂孩子,应该教给他们面对这些问题时的正确处理方法。在幼儿园,作为幼儿园老师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故事、影片来教育幼儿不打人、不骂人的良好行为习惯,生活中要密切关注幼儿的活动,如出现攻击性行为应指出并改正,可组织“争做文明好榜样”的活动,同时,家园合作也非常重要,有时教师的教育方法很好,但是父母不配合,就难以达到纠正幼儿不良行为的良好成效,所以这就需要老师跟家长共同努力,并且减少社会上的不良传媒带给孩子的影响,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撑起一片天。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