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6日

最毁孩子的27种家庭教育误区,你犯过几个?

2019/4/1 13:05:28

这些年,家庭教育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人们开始明白对孩子的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情。但是,由于经验与专业理论知识的不足,我们的家庭教育中常常存在着一些误区。

今天,口袋研究院就为大家整理了一些常见的家庭教育误区,快来看看吧!

☆ 把电子产品当“保姆”

误区:很多家长扔一个电子产品给孩子看看动画或有声绘本,这样自己可以轻松好一会儿;也有家长觉得让孩子看这些,能促进孩子的语言发展、拓宽知识面、开发大脑。

真相:长时间看电子产品会影响视力、使孩子养成被动学习接受的思维习惯、懒得动脑。

建议:家庭多进行亲子活动、约定使用电子产品的规则、家长以身作则。

☆ 分享孩子的糗事

误区:孩子常常会“犯错”,有的家长喜欢分享孩子的这些糗事,觉得滑稽可爱。尤其是最近过年了,亲戚间在饭桌上常常会这么做。

真相:伤及孩子的自尊心。

建议:在事情发生的当下,就私下找孩子沟通交流,明白下次可以怎么做。而过年的饭桌上,就尽量鼓励和肯定孩子做得好的地方吧~

☆ 与别人比较

误区:“别人家孩子”是一代人的共同记忆,很多家长喜欢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家比较,甚至直接责备孩子“不如人”,觉得这是激励孩子的一个手段。

真相:每个孩子擅长领域与发展顺序皆不同,这样的比较是不公平的。只会挫败孩子的自信心、引起孩子的反抗。

建议:家长先放平心态、多鼓励孩子的长处,让孩子了解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推荐一套绘本——《青蛙佛洛格的成长故事》,很适合家长陪孩子一起看哦~

☆ 代劳孩子的手工作业

误区:幼儿园里常有亲子手工作业,许多家长大费周折,力求精致、美观,做出来的作品是不错,却几乎没有孩子的参与了。

真相:幼儿园布置这些做作业,目的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亲子协作的乐趣、发展动手能力。家长代劳剥夺了孩子的这些机会,还会让孩子变得害怕失败、输不起。

建议:让孩子尝试生活中的各种失败和错误,才能真正变得独立坚强。

☆ “拼命工作还不是为了你!”

误区:孩子犯错时,许多家长会觉得孩子辜负了自己的期待,说出类似的话,希望以此教育孩子。

真相:这样说会加重孩子心理负担,生怕辜负了父母的期待,久而久之变得孤僻、不爱交流。

建议:多抽些时间陪伴孩子,而不是把孩子当做自己忙工作的借口。

☆ 把孩子托付给祖辈

误区:许多双职工家庭会选择将孩子托付给祖辈,觉得孩子小没关系,长大了就和自己亲了。

真相:隔代教育有许多弊端,但更可怕的是这样会造成孩子的感情缺失,变得与父母生疏。

建议:尽量让孩子与自己同住,如若实在没办法,要想办法减轻孩子的失落感,如多视频、电话、写信等。

☆ 在孩子面前评价其他孩子的不足

误区:有的家长很注意对自己的孩子用积极的语言,却忽略了对其他孩子也这样,会不经意间在孩子面前说其他孩子的不足。

真相:会导致孩子不会赏识别人,影响孩子的人际交往。

建议:对其他孩子也要用正面的语言评价。

☆ “都怪桌子撞到宝宝,我们打它!”

误区:孩子常常会磕磕碰碰,有的家长一看到孩子哭了,就找到“肇事者”,为孩子“讨公道”。

真相:孩子眼中万物有灵,你只是打桌子,孩子眼中却和打人无疑,这么做无疑是在教孩子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将责任推给别人。

建议:一方面要注意孩子的安全,一方面要告诉孩子生活中可能遇到的危险与如何保护自己。

☆ 把最好的都给孩子

误区:许多家长总把最好的都留给孩子,吃虾要剥好、吃鱼剔骨头,到了自己就是“不爱吃鱼”、“就爱啃鸡屁股”了。

真相:这看似是对孩子好,实际上孩子成了习惯后并感受不到你的好,反而会觉得你不重要、不尊重你。

建议:不要特意将好东西都给孩子,更不要告诉孩子:“为了你我可以牺牲一切。”

☆ 为拖拉的孩子收拾残局

误区:有的孩子做事慢吞吞的,家长又没有耐心等,干脆就帮助孩子迅速地完成。

真相:孩子的惰性与依赖性只会越来越强,觉得什么事都和自己没关系。

建议:家长要克服自己内心的焦虑,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与任务,帮助孩子树立做事的自信心。

☆ 为了避免孩子做不好,处处包办

误区:有的家长害怕孩子做不好,常常会担心而替孩子包办一些简单的事。

真相:剥夺了孩子自己体验、成长的机会,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强。

建议:尊重、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教会孩子独立做事的知识和技能。

☆ 不让孩子做家务

误区:许多家长觉得孩子专心学习就可以了,做家务会耽误时间,孩子也做不好。

真相:劳动可以帮助孩子认识世界、了解自己、培养责任心,而不让孩子做家务容易让孩子变得“好吃懒做”。

建议:从简单的家务劳动开始,把做家务的机会还给孩子,且家长要和孩子一起参与,及时给予孩子肯定。

☆ “打针一点都不疼”

误区:孩子打针时,家长常常带着任务心态,认为连哄带骗让孩子完成“打针任务”就大功告成了。

真相:打针真的很疼,孩子会感到委屈与恐惧,也会影响对父母的信任。

建议: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打针,打针可能会很痛,让孩子勇于面对生活中的苦痛。同时,打针时要让孩子知道你明白、关心他的痛苦,让孩子知道家长正陪着他。

☆ 孩子的食物准备得太过精细

误区:许多家长看孩子挑食,就想尽办法将食物做得精细,如将水果打成果汁、蔬菜用辅食机打成泥等。

真相:饮食过于精细影响了孩子颌骨的发育,导致乳牙过早确实、牙齿排列不齐。

建议:饮食均衡,多吃含粗纤维的东西,适当咀嚼硬物。

☆ 安全教育过度

误区:许多家长对孩子的安全过分关注,“别动”、“小心”、“很危险”是他们的口头禅。

真相:过度的安全教育容易造成孩子胆小、做事束手束脚、不敢尝试。

建议:给孩子讲些与勇气相关的故事,给孩子创造机会去独立完成一些事,必要时家长可以适当“示弱”。

☆ 不停催促孩子

误区:许多孩子的每日生活都在催促声中度过,似乎忙碌、快速、高效是孩子该有的生活状态。

真相:很多时候孩子的“慢”并不是磨蹭,而是在整理思路让自己做得更好。催促只会打乱孩子的节奏,会导致孩子变得易烦躁、耐性差或反应迟缓。

建议:对孩子多一点耐心,不要用自己的做事节奏来要求孩子;多给孩子一些可自由支配的事件;分清孩子究竟是磨蹭还是慢条斯理。

☆ 不给孩子留期待的空间

误区:生活水平提高了,孩子的要求父母都会满足,最好的零食、最贵的衣服、最新的玩具.......有时孩子只是一句话,家长就竭尽全力去满足孩子。

真相:孩子没有“期待”的过程,就不会去珍惜这些,因为他们眼中这些都是轻易可以获得的。

建议:对孩子的需求,家长要“延迟满足”,留下一定的时间让孩子忍耐;家长也可以让孩子通过一定的努力来获得合理的需求;而那些不合理的需求,家长也要学会拒绝。

☆ 给孩子打造过于安静的睡眠环境

误区:“孩子睡了,你轻点。”这句话是不是所有妈妈都说过呢?为了保证孩子睡觉时不被打扰,许多家长会努力让周围环境绝对安静。

真相:只要习惯了家里一般的嘈杂声,即使有人来访或有人看电视,孩子仍然可以睡得很香。而家长刻意营造安静的环境,会让孩子稍有一点声音就注意力不集中。

建议:让孩子适应日常生活环境,可以在孩子睡觉时放一些舒缓的音乐。

☆ 站在自己的角度锱铢必较

误区:幼儿园拍合照孩子的站位、视频里孩子出现的次数、表演节目谁站前面......这些都会触及部分家长的敏感点,让他们斤斤计较,为孩子争取“利益”。

真相:家长这样只会给孩子树立负面榜样,让孩子变得斤斤计较。

建议:家长要站在全局角度为他人考虑,凡事大度不要锱铢必较。

☆ 只要孩子学习好就行

误区:老师常常会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分享给家长,如学会叠被子、睡觉有进步等,但有的家长不以为然,有时还要回一句:“这不重要,只要学习好就好!”

真相:生活习惯的好与不好很容易迁移到学习上,只注重学习显然是本末倒置的。

建议:家长要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肯定全方面发展才是成功之道;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及时肯定孩子的进步。

☆ 让孩子死记硬背

误区:面对家长的逼迫,孩子有时候的学习是机械记忆,即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理解内容本身,而很多家长会以为孩子真的学会了而进一步加大难度。

真相:加大难度后孩子无从适应,受到打击后学习兴趣不断被打击。

建议:家长要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长,教育孩子时考虑孩子的实际年龄和相应的理解能力。

☆ 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

误区: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常常要变身“十万个为什么”。很多时候家长忙于其他事或自己也难以解答,就会选择忽略孩子提出的问题。

真相:忽略孩子的问题对孩子求知欲和智力的发展是很大的打击。

建议:尽可能用孩子听得懂的语言回答孩子的问题,如若答不出可以和孩子一起查阅资料探究答案。

☆ 胡乱给孩子报兴趣班

误区:许多家长秉持着“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理由,帮孩子报了很多兴趣班。

真相:如果孩子对这些兴趣班没有兴趣,身心健康很容易受到损害,学习的积极性也很容易受到打击。

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的实际需求给孩子报兴趣,且要和孩子一起商讨;同时家长应该多开展亲子活动丰富周末的生活,而不是用兴趣班搪塞过去。

☆ 对孩子过度夸奖

误区:“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许多家长深信这点,生活中对孩子处处夸奖,一点批评都没有。

真相:孩子会变得害怕失败,争强好胜,听到别人受表扬就生气。

建议:对孩子的表扬要恰当、具体、适度、因人而异。

☆ 做孩子的“代言人”

误区:有的孩子比较内向,面对陌生人问的问题不爱回答,家长就忍不住做起了孩子的“代言人”,帮孩子全部回答了。

真相:孩子可能只是想要思索一会儿,家长这样做只会剥夺孩子主动说话的意识。

建议:出门前提前告诉孩子可能会遇到的情况,鼓励孩子主动开口;不要催促孩子回答,给孩子一点思考的时间。

☆ 替孩子承担错误

误区:有的家长不想让孩子受批评,孩子犯错时急着跳出来帮孩子承担。

真相:孩子会觉得什么事后面都有家长撑腰,对责任感的培养很不利。

建议:家长不要过度保护,要让孩子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 用老师吓唬孩子

误区:老师在孩子面前很有威信,有时家长管不住孩子,就会搬出老师,如“你再不听话我明天就告诉老师去!”

真相:经常拿老师吓孩子,可能一时的效果比较好,但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厌恶老师、厌恶去幼儿园。

建议:对孩子多一些耐心,不要用老师来吓唬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