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9月21日

(H随笔)敲敲打打的魅力

2018-05-26 15:56:47

    敲敲打打是孩子的天性,随着先进教育观念的更新,越来越多的家长及教育机构都认识到了这种自然探索活动的乐趣,这种实际下,我们幼儿园的“木创工坊”也应运而生。我园的第一次“木创工坊”课程培训活动是在2017年十月,聆听着培训讲师邢老师第一部分的理论介绍,我就开始默默动心,孩子们一定特别喜欢这个课程。第二部分的实践操作培训完,我又迷茫了。因为我们教师自身在这方面没有经验,更别提组织教学了。但我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我们一路摸索一路反思,直到我看到魏老师的讲座分享,我联系自己的教育经验,也有一些自己的感悟。

    如果说“木创工坊”是一个比较专业的教育课程,那几年前我在大班带孩子们开展教育活动“有用的工具”延伸出的区域游戏:我会用工具,便是一个孩子们摸索出来的自主游戏。在这里木工游戏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孩子们真正地做木工活儿。 那年我们组织孩子们认识工具,锤子、起子、钉子、扳手等工具,我发动家长将家里的工具带来,引导孩子们认识,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用这些看似“危险”的工具。恰逢幼儿园修建木质栅栏,留下的很多废旧木块,被我带到班级。木块与锤子、钉子的碰撞,大概可以归类为木创工坊的前身吧。

    在开始木创工坊教学前,很多家长都或多或少对孩子的安全有一些担忧,其实我特别清楚这类担心是多余的。在教育必要的安全教育后,别说是木工坊,就连当时我班级的自主游戏区,也没有一个孩子因使用工具受伤。因为孩子们都知道这类工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而他们自身又非常喜爱,孩子自身的保护意识被激发,晚期游戏来更是得心应手。

听了魏邦琴老师的《木创工坊里的那些事》的分享,我也有了自己的感想,木工并不是家长眼里的那么危险可怕的活动,但要组织到木工教学,离不开集体的智慧。这其中渗透着老师不断教研、不断总结经验的汗水,更有孩子收获也成长的喜悦。

    钦佩于教师团队的力量。从初次教师培训,到正式带幼儿进入木创工坊,没有现成的教案照搬,没有丰富的组织经验,有的只是教师间一次次的听课,一次次的反思。大班组教师每组织一次活动,课前都通过多次的研讨,从主题的选定,到制作的流程,都是再三磨课后的智慧。中班组的教师随堂听课,观察幼儿的学习状态;协助主教教师开展活动;提出疑问,促进活动的开展。正是有了这样的团队合作,还能让这样一个孩子们喜爱的活动如此有序的开展着,让更多的孩子走进木工坊,体验木工游戏的快乐。

    欣慰于孩子的成功。孩子在我的眼里,总是充满着无限的可能性,我从不敢小瞧于他们。我认识今日我为他之师,是我的荣幸,他日,他们必将更胜一筹。在木创工坊,我欣喜的看到他们的成长。几次教学后,他们便学会自主穿戴护具,收拾整理桌面。几次游戏后,他们在模仿的基础上,开始了自主的大胆创意。几次实践后,他们并开始磨合、协商、合作。这样的学习能力难道不值得我们成人称赞吗!当然这些都离不开背后教师的默默付出。结合学习故事的分享,我们在木创工坊里,每天都发生着有趣的故事。就比如教师用心观察,发现孩子的闪光点。我记得我带的那届孩子中,也有一个给与我特别惊喜的。那个孩子是外地的,每年放假他都会坐火车回老家。那时的高铁刚刚兴起,他应该是比较早了解高铁的。他用长长短短的木块与钉子相结合,造成了高铁站、高架桥等很多有创意的作品。但其实他在班级并不多话,甚至并没有什么自信,但在木工游戏时,他那么的专注,很有自己的想法,令同伴们刮目相看。

    敲敲打打中,孩子的周身散发着“工匠”的光芒。木工活动是一个艺术转化的过程,是孩子大胆想象,勇于操作的过程。敲敲打打中,促进了幼儿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性思维、专注力等多方面的发展。小小木工坊,魅力真不小。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