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4月23日

(随笔/W)生成活动:鱼儿的秘密

2018-03-29 10:35:05

活动名称:科学《鱼儿的秘密》

生成背景:

随着天气越来越暖,我们将中午饭后散步的路线改为园内的后院,每次都会经过孩子们喜爱的小鱼池,然后我们一起观赏着鱼儿。这时孩子便会说一些新奇的问题,如“小乌龟吃小鱼?”“小鱼这么小,肯定吃。”“不吃,它们是同类!”看着孩子们对这小小鱼池产生了如此浓厚的探究欲望,我决定有必要给孩子开展一次有关鱼类的知识,因为虽然孩子们对鱼有了一点了解,但是他们在某些方面会产生一定的误区,比如“乌龟也是鱼类”。所以设计开展《鱼儿的秘密》,大大满足了的孩子探究欲和热爱动物的情感,同时也激发幼儿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意识。

活动目标:

1、观察鱼,了解鱼的外表和生活习性,知道鱼是生活在水里的动物。

2、概括鱼类的主要特征,学会分辨鱼类和非鱼类。

3、知道鱼与鱼类和其它动物间的关系,初步树立爱护水资源的环保意识。

活动准备:

    各种鱼的图片或音像资料。

活动重难点:能概括出鱼类的主要特征,并学会分辨鱼类和非鱼类。

活动过程:

一、观察鱼的外形特征,激发兴趣。

1、师:鱼缸里有什么?鱼是什么样子的?

2、师:你在家里看过爸爸、妈妈杀鱼、洗鱼吗?鱼肚子里面有什么?

二、播放关于鱼的音像或图片资料,进一步认识鱼,了解鱼的生活习性。

1、师:你看到了哪些鱼?说说他们的名字和特征。

2、师:你还见过哪些鱼?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三、故事谈话导入激发兴趣,引出问题。

1、师:现在老师要请出两个小动物,听听它们分别是谁?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

(观看ppt讲述故事)鲫鱼刚搬到新家,看到邻居金鱼就热情地上前打招呼:“金鱼妹妹,你好,我是来和你做好姐妹的鲫鱼。见到你真高兴。”

“你是我的姐妹?”正在梳妆打扮的金鱼惊讶地打量着鲫鱼:“你长得这么丑,才不是我们鱼类大家族的呢。”

“虽然我没有你漂亮,可我也是鱼啊。”鲫鱼认真地回答道。

“我才不信呢,我要去问问小朋友们。”

提出问题:小朋友,你们觉得谁说得有道理?为什么呢?

四、了解正确的观点,概括鱼的共同特征。

1、幼儿各自陈述观点及依据。

2、教师把幼儿陈述的理由用对比的方式记录在黑板上,呈现共同特征。

3、概括共同特征。

师:鱼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靠鳍来运动,体表覆盖保护性鳞片和粘液。

五、辩论赛:鱼与非鱼。

提出辩论的命题:小河里的乌龟是不是鱼?

1、判断。(如果认为是鱼的,就举手,认为不是鱼的,就不用举手。)

2、两方自主陈述理由,在辨析中进一步明确鱼类的特征。

3、再次判断。

六、小结,激发继续探索的兴趣。

现在金鱼妹妹终于了解了谁和它一样都属于鱼类大家族。那么,还有哪些是鱼,哪些不是鱼,我们还可以继续找出新的问题,然后大家一起再来讨论。

七、认识鱼与人类以及其它动物的关系。

1、师:鱼有什么用?(观赏、品尝)

2、教师:你喜欢吃鱼吗?你吃过什么鱼?吃鱼时应该注意什么?

3、教师:动物吃鱼吗?你知道哪些动物吃鱼?

4、教师小结:有一些鱼是观赏鱼,我们可以在海洋馆里看到,美丽的鱼儿非常美丽。还有一些鱼是供我们品尝的。鱼肉给人们提供了丰富的营养,许多人都喜欢吃鱼,小朋友更要经常吃鱼,这样才会变的更加聪明哦。还有一些动物也爱吃鱼,例如鸭子、海里大鲸鱼、大鲨鱼也要吃小鱼。鱼喜欢生活在干净没有污染的水里,保护水的清洁对鱼很重要。小朋友,我们可不能往水里扔脏东西哟!

活动延伸:线描画《最美的鱼儿》






 


活动反思:

 《指南》实施中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根据设计的活动目标以及重点、难点,再结合幼儿的实际情况,我主要采用的教学法有“感官体验法”,通过观看各种形态、大小、颜色的鱼,倾听鱼类能够生活在水里的奥秘;还尝试利用“有效提问法”,向幼儿抛出问题,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去观察并思考;以“讨论法”,让孩子们自己去倾听、表述,并交流各种有效信息,这才体现幼儿是活动的真正主体。除此之外,教学活动中还运用了“游戏法”,跟孩子们一起上演一场知识小小辩论赛,让幼儿真正在玩中学、学中玩。为了活动目标的得以实现,教法和学法必须有机的结合。因此我让幼儿通过观察、倾听、交流、实践等学法,让他们体验主动学习的乐趣。

在此次活动中,我通过这两点策略的运用,幼儿能初步分辨鱼类和非鱼类,并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理由。最后在“小乌龟是鱼吗”新的问题中,去引发幼儿继续进行探索,自己去寻找答案,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培养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不足之处就是,在这次活动中,幼儿参与了资料的收集,在对各种各样的鱼有所了解的基础上,整个活动中幼儿学得兴趣盎然,但归纳鱼类能够生活在水里的特征时,并不一定能够说到重点,需要教师引导他们发现本质特征。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