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3月28日

(q/随笔)生成活动“青菜上的跳跳虫”

2017-10-27 10:01:02

生成背景:

 午饭后带孩子散步到种植园,忽然一个孩子大声说: “快看,这是什么?”一群孩子立刻围了过去,有的说“跳蚤”,有的说 “螳螂”。我们带孩子往回走了好一段路,还有几个孩子围在那儿不肯离开,看着孩子不愿离开的身影,也为了让孩子对这个动物有一点了解,我设计了此课。

活动目标:

 1、知道蚱蜢是昆虫的一种,通过观察了解蚱蜢的外型特征及生活习性,发现有关蚱蜢的一些小秘密,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2、通过收集资料,了解一些常见昆虫,初步理解昆虫与植物和人之间的关系。

活动准备:

  课件、幼儿和家长一起收集有关昆虫的资料。

活动过程:

  1、出示自拍图片:这是你们发现的,它叫什么?(引出名称)

 2、观察其外部特征,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好处或害处。

  3、师:你们和爸爸妈妈一起还查到了什么昆虫?幼儿说说自己了解的情况。

 4、教师总结概括出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昆虫的身体分成头、胸、腹三部分,各部分又有若干体节组成;头部有口器和眼睛,头上长着触角;胸腹部有6只脚,通常有两对翅膀。

 5、延伸活动:找昆虫——师幼一起在幼儿园种植区找昆虫。

附:

 中华蚱蜢,又名中华剑角蝗,有绿色、土黄色。别名尖头蚱蜢、括搭板(握住大腿上身上下摆动)。在中国通常叫蚱蜢,有一些地区称其为“秀才”、‘扁担锅’、‘刀伶’‘担杖钩’。

 为杂食性昆虫,寄主植物广泛,有粮食、蔬菜及花卉。常将叶片咬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将叶片吃光。影响作物生长发育,降低农作物商品价值。

 生活习性,一年一代。成虫产卵于土层内,成块状,外被胶囊包裹。以卵在土层中越冬。

 经济价值:中华蚱蜢体内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其他营养成分,养殖的蚱蜢可以作为营养性功能食品,高蛋白饲料添加剂及特种食品加工原料。

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选材来自幼儿偶然的发现。其实蚱蜢是很常见的一种小昆虫,也是昆虫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但孩子平时由于生活环境、知识经验等原因,很少能接触和了解到。这次我们及时把幼儿的发现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来安排,既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又让他们对蚱蜢有了基本的认识,也有利于引发孩子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都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随时都可能会有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例如:在晨间活动中孩子们会对某个班的新玩具或某玩具的新玩法产生兴趣;外出散步时,偶尔发现的一棵植物、头顶飞过的一只蝴蝶也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累积就转化成了生成活动的内容。而且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因此,教师必须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必须把教学建立在观察和倾听孩子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发现和收集教育素材。如果教师死抱教学用书,对其他漠不关心,往往就会错过一个个精彩的教学内容。

 幼儿生成活动的内容和主题通常来自他们感兴趣的世界,活动的开展是在孩子和教师的互动中形成的。课程是动态的、不确定的、开放式的。因此,在选材时我们教师要做到尊重孩子的原有生活经验、关注孩子的兴趣点,这样才能保证在活动时让儿童成为活动的主体、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教师还要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活动,了解幼儿的需求,倾听幼儿的想法,要善于提出幼儿感兴趣的、有益于发现某种关系的问题,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把孩子的“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成为支持和推进幼儿的活动引导者。这样既可以拉近教师与孩子的距离,创设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又能激发幼儿敢于发现的热情,进而形成新的思维的碰撞。

 

 

 

 

 

 

 

 

 

 

 

 

 

 

 

快速回复

留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