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7日

笔记/Z 《解读素材 解读幼儿》培训心得

2018-05-15 13:25:26

五月的第二个周末,有幸在芜湖参加有关“课程游戏化背景下教学质量提升研讨会”。两天的时间聆听了八节集体教学活动,三个讲座,让我感触最深的是来自上海的吴佳瑛老师的有关《解读素材 解读幼儿》的讲座。

一、定义

活动一开始,吴老师给我们讲解了什么是活动素材?活动素材是指从现实生活、资料、信息等不同地方搜集到的,未经整理加工的、感性的、分散的原始材料。它主要分三种:现有素材、现有方案、自创活动。

   解读的含义为阅读理解、分析研究、理解体会。在这里是解读素材、解读孩子、解读自己。解读素材包含了事物对象和人物对象;解读幼儿就是要分析幼儿的心理、年龄、行为等等;解读自己的经验结积累、价值判断、自我的品质、思想等。

二、重要性

作为一线教师,在解读素材、解读幼儿这一块比较多的是读,缺少了“解”。吴老师以一个个案例分析,让我们理解“解读”的重要性。如:在小班的《小兔找太阳》活动中,大多数老师就一味地根据故事内容开展活动。在活动中老师预设小兔从灯笼—萝卜—气球—太阳,当孩子中个别“学科带头人”说太阳就在天上时,老师的活动就很难开展下去。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孩子对“太阳”已有经验,作为教师要尊重孩子的经验,在教学设计中就不能按部就班的进行,应反其道而行之。吴老师在设计《小兔找太阳》时, 开始不是小兔找太阳,而是小兔请小朋友帮忙找找生活中的圆形,在幼儿找到的12个圆形物体的基础上说说哪些时又圆又红的,在此基础上说说又圆又红又在天、会发光的物体,孩子们很顺利的帮助小兔找到了太阳。在最后,吴老师以提问“小兔子为什么要找太阳?”来引出太阳对动物、植物和人类的作用。这样整个活动层层递减,环环相扣。

三、思考

整个讲座充满中欢笑,但笑的同时我们也在反思自己在教学中是否出现过重读轻解。在教学设计过程中,要重视“教育的保底性”即要针对能力弱的幼儿设计简单问题,问题抛给谁回答,教师心里要清楚、明白。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没有价值的问题不要问,是非的问题少问、不问。正如吴老师虽说“学期教育是良心工程”,我们每天要对得起孩子、家长和自己。

快速回复

留 言: